本港學界近年擔憂中小學生自理能力偏弱,導致學生品德問題會隨當代社會發展而改變。香港教育學院研究發現,不少教師認為學生的自理能力弱,缺乏社交品德,加上學校推行生命教育的時間不足,同學變成「港孩」的機會增加,促港府向教師提供更多空間及資源,令學校可針對性地應對學生的成長挑戰。調查亦發現近八成中小學校關注學生沉迷手機,學生於小息和午飯時間有玩手機習慣,有人更整餐飯當「低頭族」而舉止無禮。

香港教育學院早前以「香港中小學品德、倫理及生命教育概況」問卷調查訪問共三百四十三位中小學老師,冀了解學校在推行品德、倫理及生命教育方面的需要。結果顯示,五成三教師認為推行品德、倫理教育的時間不足,七成四人冀政府協助製作合適教材推行教育。

調查以五分代表最嚴重的詢問中、小學教師最關注學生的五項行為,首兩位是沉迷智能手機,中學有四點四八分,小學則有三點八三分,自理能力低方面,中學有三點四八分,小學有三點七八分,反映老師們均發現中小學生既是自理能力低,但又將社交及人際相處透過手機去處理,變成「低頭族」。

倡加強生命教育

香港教育學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項目主任鄭德禮先生指出,約有九成三中學生、八成三小學生有使用手機習慣,有人更因太過沉迷,經常於不適當時間使用,「成餐飯篤住個屏幕,唔識望人」,甚為無禮貌,缺乏社交品德。他批評稱,學校未有多加探討智能手機背後的價值,對學生有壞影響,認為教育政策應提供更多資源予學校規劃課程,使學校能強化課程內容,針對性處理相關問題。中心總監王秉豪說現今社會對青少年品德發展充滿挑戰,品德、倫理及生命教育可以協助教育界回應當中的挑戰。

調查成員曾家洛認為問卷結果亦顯示學校管理層眼中「沉迷智能手機」、「自理能力低」、「說謊」、「無法控制情緒」的問題嚴重,進一步反映學校需要加強品德教育、倫理及生命教育,發展學生自理能力及責任感,避免出現「港孩現象」。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