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許多人把年紀大周身骨痛當作平常事,以致忽視了或有嚴重健康危機。有調查發現,逾五成半長者痛症維持至少一年才求醫或接受治療,更有逾四成只是服食自購的止痛藥或使用止痛貼。有骨科專科醫生指出,痛症背後可能隱藏更嚴重病症,例如癌症及痛風等,延遲求醫或會延誤治療。有物理治療師則表示,如痛症源於肌肉或關節勞損,除藥物治療,進行適量運動已可大大改善問題。

    長者要對周身骨痛提高警覺。(資料圖片)

    楊旭楠(左)指痛楚達三個月已屬慢性痛症,應及早求醫。

    港島青年商會於今年五至七月,以問卷訪問逾五百名五十歲或以上人士,當中九成三有痛症問題,九成半更持續逾三個月,八成四不知道痛症可能反映其他健康危機,五成六忍痛一年或以上始求醫。治療方面,兩成半會自行買止痛藥,一成六買止痛貼,更有一成半指會強忍痛楚。

    骨科專科醫生楊旭楠表示,雖然大部分痛症源於肌肉勞損,但部分亦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徵,包括骨折、感染、退化性關節炎、癌症轉移等。曾有家庭主婦患者腰背痛持續兩年,直至下肢無力才求診,結果確診甲狀腺癌症第四期,並有癌細胞轉移,需進行脊椎手術。

    楊續指長者普遍對痛症的危機感不高,但痛楚達三個月已屬慢性痛症,尤其若同時發現其他「紅旗」徵狀,如體重無故下降及發燒等,便須加倍留心,「膝痛再加發燒有機會係關節感染,甚至痛風」。他建議長者盡早求醫,別自行購買成藥:「止痛藥多數傷害胃壁膜,長期服食會引致胃潰瘍,而中成藥主要靠肝同腎分解,亂食亦會破壞器官。」

    做運動有助紓緩

    註冊物理治療師周夏茵則補充,長期關節痛影響長者日常生活,可能致情緒問題,「痛到瞓唔到,日頭唔會有胃口,抑鬱、焦慮同緊張。」她指不少長者因本身要服食多種藥,抗拒再服藥而諱疾忌醫。她強調針對肌肉或關節勞損引起的痛症,治療方案未必包括服藥,「每周進行三次強化身體機能運動,例如太極和毛巾操等,每次三十分鐘,提高身體柔韌度、強化肌肉同平衡力;如果因為過重增加關節負擔,就進行體重管理」,從源頭解決問題。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