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基層學童有特殊學習需要,在缺乏學校及社區支援下,學習路途不平坦。特殊學習需要服務關注組於今年七至八月,以問卷形式訪問逾一百四十名家長,發現六成學童需輪候一至三年才獲評估,六成家長需尋求校外支援服務。關注組批評,政府社區支援不足,以致部分學童延誤確診,建議增設現金學習津貼等配套,及早識別患童,把握六歲前的黃金治療期。

調查發現,三成學童至今未獲任何校內支援,逾六成家長尋求校外其他服務,如功課輔導班及學習支援小組,分別佔五成半及兩成;其中兩成家長每月支付二千至三千元,但亦有家長只能負擔少於一千元費用。惟關注組成員黃詩懿表示,類似學習小組,缺乏治療性質,未能針對性地改善學生問題。

倡推動區本支援服務

特殊學習需要家長協會主席戴雁容育有一名十七歲讀寫障礙兒子,她指兒子曾感上學壓力,兩度欲輕生,最終苦等三年,直至小三才獲進行評估。她說,針對學障的私人治療費用昂貴,即使社福機構服務也要數百元一次,在輪候期間,她只能參考書本的方法教導兒子,未有使用專業服務。

臨床心理學家陳韻玲稱,幼童六歲前是黃金治療期,如能及早介入,透過全面而密集的訓練可改善學習問題,否則延誤治療,將影響其學習能力及智力發展。關注組促請政府,以關愛基金推動區本學生及家長支援服務試驗計劃,以及增設現金學習津貼惠及基層特殊學習需要學童。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