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四運動九十五周年,此間不少人會借機嗟嘆「民主與科學」精神在神州大地實現無期,卻很少有人探究「五四」對香港本土運動的意義。

五四運動背後的新文化運動影響深遠,中國文化本位論及全盤西化論之爭,在華文世界從未停歇,就連香港本土派內,也有復興華夏及脫中歸英的分歧,都是論戰的延續。

論戰背後是現代化的根本難題:到底有多少傳統需要揚棄?揚棄、保留或改良的準則又是甚麼?歐洲的現代化始於文藝復興及啟蒙運動,主要是擺脫教廷的控制,到了法國大革命一度走向極端,試圖消滅宗教,但並不成功。這種否定一切的思維或多或少影響了後來的共產主義,亦包括新文化運動,及其衍生出來的「新中國」。

反觀香港,自開埠以來便引入英國的典章制度,但英式官制卻是參照自中式文官體系,同時英國人的統治處處顧及華人傳統,到了金文泰就任港督(一九二五至一九三○年),重用滿清遺老主理漢文中學及香港大學中文系,令香港與中國大陸的文化產生區隔,香港避過中國大陸否定傳統、矯枉過正之禍。

金文泰及殖民地政府的做法,當然有英國利益的計算,香港保留傳統之餘,也連帶令一些陋習例如妹仔及納妾廢除遲緩,塑造了香港人的保守性格,亦令當下香港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最後的繼承者。

香港人傳統之餘,對西方事物亦一向兼容並包,使香港在傳統與現代能夠取得較佳平衡,這是本土價值寶貴的地方,港人應當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