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政府百事哀,規劃期長達十五年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一波三折,去年九月在一片爭議聲中結束第三輪諮詢,當局拖了九個月,終於推出「擱一保二」的所謂終極方案,優先發展古洞北和粉嶺北,又藉口缺乏集體運輸系統及其他基建配套,暫時擱置坪輋/打鼓嶺發展計劃。如此委曲求全,港府官員仍然死撐這是「加強版」的「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既然是「加強版」,為何發展規模不是三區並進,而是「擱一保二」呢?

顯而易見,所謂「加強版」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完全是政治考量蓋過實際的規劃需要,為了迎合不同的訴求而避重就輕,原本由當局以公帑收地發展的構想已經煙消雲散,改為公私合營模式,容許有條件原址換地,避免在區內擁有大量農地的發展商抗拒收地引發官司;又為了補回放棄坪輋/打鼓嶺發展區的房屋用地,不惜提高其他兩區的地積比例,公私營房屋單位供應量逾六萬個,並為區內一千戶受影響住戶提供特惠現金津貼及特殊農地復耕計劃,以安撫被迫搬遷居民。

據港府原有規劃,古洞北和粉嶺北發展區的公營及資助房屋比例不到一半,修訂後大增至六成,供私人發展的土地,僅佔全部可供發展土地兩成多。官員更聲言日後會引入港人港地賣地條件,為發展計劃消毒,洗脫「內地富豪雙非城」、「割地賣港」指控的意圖彰彰明甚。然而,當局大幅提高兩個新發展區的地積比例,日後人口居住密度逾十七萬人,變成見縫插針式的發展計劃,公共設施能否配合,區內職位能否養活這麼多人口,會不會重蹈天水圍「悲情城市」覆轍,令人不無疑問。再說,當局採用公私合營模式,實在很難不引起官商勾結的質疑。

事實上,即使港府對發展計劃修修補補,意圖平息爭議,連日來反對聲音仍然此起彼落,部分村民堅持不遷不拆立場,有人甚至揚言流血抗爭。據當局昨日公布的環評報告,推動發展計劃將無可避免損害生態,古洞北更存在重金屬土地污染問題,有可能成為保育團體發起新一輪反對行動的理據。參考規劃方案去年最後諮詢期間,湧現不少非地區團體及持份者加入反對行列,可以預見,日後推展計劃將會面對重重阻力,能否在十年後供應首批單位仍是未知之數。當局解決中短期房屋供應不足問題一籌莫展,現在又開出年期更長的拓土建屋期票,試問遠水如何救近火?

新界東北發展終極方案以壓縮規模,提高密度的規劃方式面世,港府投放公帑一千二百億元,估計收地賠償已達三百億元,能否用得其所,不致變成利益輸送,尚待日後驗證。擺在眼前的事實是,無論當局如何修訂計劃也是紙上談兵,因為問題不在發展計劃,而在於港府管治不濟,過往官商勾結例證不勝枚舉,已失去主流民情的信任,出台任何政策和舉措只會受到不斷的質疑,即使開出再多的期票,也是落實無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