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與華人,同樣吃米飯,但習慣有差異:我們抗拒吃冷飯,日本人既吃熱飯,也吃慣冷飯。
兒時看粵語長片,片中乞丐懇求他人施捨「冷飯菜汁」;華人的觀念是,米飯應趁熱吃,一旦冷了,飯香大減,口感變硬,除非放入雪櫃保存留待翌日製作炒飯,否則會當作廚餘丟掉。
日本人習慣自製便當或飯糰,帶回學校或職場吃,在職場可用微波爐加熱,學生的話,就那樣子吃便當中的冷米飯。帶便當或飯糰去賞櫻或遠足,戶外沒有微波爐,惟有吃冷飯。日本人不介意吃冷飯,除了吃慣,最大的理由是日本米口感較黏,冷了也不會嚴重影響風味。
正因為日本米較黏,才方便製作飯糰,若然用其他品種的米例如泰國米飯握飯糰,黏力較遜,難握得好。日本人製作飯糰的力度運用也有學問,將米飯握成型後,仍要用柔勁握多幾次,握得太緊會影響口感,握得太鬆,飯糰會散開崩解。飯糰在日本有兩種名稱,分別為Onigiri及Omusubi,前者寫成漢字是「御握」,後者是「御結」。有說「御結」是古時叫法,到了江戶時代改稱「御握」,亦有說指「御結」必然是三角形,但「御握」不限形狀,亦有說關西稱「御結」,關東地區稱「御握」,莫衷一是。
(明天續)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