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遊戲》電影版已看了兩集,但對第三集的期待度不高,原因容後交代;日本一直有人質疑《飢餓遊戲》有沒有抄襲《大逃殺》。

上述兩作本來都是小說,《大逃殺》比《飢餓遊戲》早出版多年,女小說家柯林斯表示創作《飢餓遊戲》三部曲時根本未聽過《大逃殺》,《大逃殺》在歐美等地的確並沒掀起很大的話題。質疑歸質疑,日本人未至於偏幫《大逃殺》,沒一口咬定《飢餓遊戲》抄襲。兩套作品最相似之處是遊戲規則,參加者須互相殘殺,僅容一個人勝出活命,除此以外差異點甚多。《大逃殺》讓參加者憑運氣抽武器,《飢餓遊戲》則將武器散落在指定地區讓參加者自由拾取。《大逃殺》有時間限制,分不出勝負就引爆參加者脖子上的頸環,《飢餓遊戲》並無時限,可作持久戰,並有機會獲得觀眾贊助逆轉形勢;再者,作品加入了受壓迫者被迫搞革命對抗暴政這觀念。

退後一百步說,假設柯林斯真的看過《大逃殺》,借用箇中概念來創作《飢餓遊戲》,也加入了很多原創元素,就好像鳥山明參考《西遊記》的概念創作《龍珠》一樣。打書釘看過《飢餓遊戲》小說第三部簡介,竟然描寫男主角比德失憶,改為支持原政府,女主角糾纏在與原男友及比德之間的三角關係,相當反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