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講
  • 踏入一五年,由於頻現黑天鵝,投資市場波譎雲詭。就中港市場而言,被視為重大利好的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都未能刺激市場亢奮。國際市場上,貨幣戰爭刀光劍影隨處可見,大宗商品、金融貨幣、地緣政治形勢紛亂,在在讓人相信,今年將是個充滿風險的年頭。

    要做淡投資市場有太多理由,除了大宗商品、金融貨幣、地緣政治,就經濟基本面而言,美國是全球中見好的一角,其他經濟體乏善可陳,要做淡投資無疑大把數據信手可拈,讓投資者戒懼。值此機遇亦是大鱷覓食良機,問題是港股不能「免疫」。

    到美國上市後表現標青的阿里巴巴,冒出官(方)民(企)口水戰事件,阿里更在美國被掀起集體訴訟,顯示有一波麻煩殺到,莫說阿里事涉美股與港股不相干。阿里有事,波及港股科技板塊毫不出奇,尤其經驗可證,港股向來有兩大軟肋:一是中國概念股份,另一是民企板塊。

    中國概念股份已足以主導港股漲跌,中國經濟增速下調,正是做淡中國概念的時機,中國概念股份跌大市難得好,沽空有得做。尤以民企股份問題多多,常常充當突破缺口,有迹象顯示,目前沽空機構似欲再度活躍,已有民企被盯上,引爆新一輪狙擊,再掀民企風暴不出奇。港股軟肋如在砧板上,只待大鱷何時切肉煮食,避險意識絕不可少。

    陳穎柱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