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本港大多數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上榜的大學,於「教學」、「研究質量」及「知識轉移」方面均是「死穴」,評分普遍偏低。有本地學者分析指出,港府長期不重視本地大學的知識轉移,而研究資助局分配大學撥款時,亦不會將應用研究納入撥款的重要考量指標,導致本港大學的知識轉移一直處於弱勢。

最新公布的全球大學排行榜,是根據各大學包括教學、研究質量、研究被引用次數、國際形象及知識轉移五大範疇表現評分,從本港六間上榜大學的分項評分可見,除香港科技大學外,其餘五間大學在知識轉移的得分明顯偏低。

知識轉移一般是指將作為大學學術基石的知識、專業、技術及能力,轉移至有需要的公司或機構,或對社會、經濟、民生等政策發展作出重大改變。

研資局僅重國際論文

港大在知識轉移範疇的得分只有五十三點七,在全球排名跌至第一百三十八的香港中文大學,知識轉移範疇同樣是弱項,只有三十七點五分,香港浸會大學在同一範疇上更只得二十八點八分。反觀,北京大學在知識轉移上獲得一百分。

在教學範疇方面,除港大獲得六十四點六分外,其餘五間本港上榜大學的得分均低於五十水平,其中香港理工大學及浸會大學得分更不足三十。

嶺南大學副校長莫家豪分析指出,港府長期鼓勵本港大學多發表國際論文,但不太重視知識轉移。研資局在分配大學研究撥款時,亦主要以發表國際論文的表現為指標,根本不重視應用研究,「影響到本地大學為咗爭取多啲撥款,都唔太注重應用研究或者知識轉移等問題」。他促請研資局檢討撥款指標,多加重視應用研究的需要,並尊重各大學的發展宗旨。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