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清場,港島交通恢復暢順,香港市民大多數估計會擊掌歡迎。內地朋友估計也會相視一笑,不為別的,香港安靜如常了,以後又可常去了。

怎樣看待這場曠日持久的「佔中」?估計持否定和贊成兩極看法的仍是佔少數,大部分的香港市民從心底裏相信理解「佔中」,但現實生活卻為其所累,表面上他們又是反對的。坦白說,老耿對這幫學生仔深深同情,不過,老耿是經歷過六四風波的人,回過頭來想想那時,再比較當下的「佔中」,還是自覺他們太天真。

當年的六四風波,論及規模,自然比「佔中」大了無數倍,持續時間也不算短,至於參與其中的學生面臨的危險,比周永康們要大很多。當然,當年內地學生們的組織性、紀律性要比現在差很多,他們就是憑着一腔熱血,憑着背後人民的支持,堅持到最後,有的甚至為此付出了生命。

但是,殊途同歸。面對強權,兩場風波一夜之間都偃旗息鼓。以一個過來者的眼光看,「佔中」最終的結局,從一開始就已注定。六四時,內地正值劇烈通脹,官倒盛行,百姓民怨沸騰,學生一上街,星火頓時就燎原。反觀「佔中」,起因就是爭一人一票的所謂「真普選」、反對小圈子的「假普選」,試問,從沒有行使過真正投票權的香港市民,又有多少人會真正在意那張選票的分量是輕還是重?又有多少人會真為那張選票犧牲飯碗奮力一搏?

理論上,稍有素質的人都會同情學生。但實際上,這樣淺層次的同情卻掩蓋不了民意基礎的薄弱,這是「佔中」虎頭蛇尾的最根本原因。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更何況,在香港這樣溫飽無虞的福利社會,中產階層本就佔多數主流,他們篤定不會同意社會陷入長期混亂。

所以,香港的民主道路從「佔中」算是開始,未來怎樣走,要走多長時間,只能且走且看,「摸着石頭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