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運動在香港高潮迭起,較激進的政治勢力均聲稱自己是保護港人權益的本土派。本土運動如雨後春筍,光怪陸離,令人目不暇給。
談本土運動,必定涉及本土情懷。對本土情懷的論述,筆者不禁想起賽珍珠的著作《大地》。賽珍珠雖是生於美國的美國人,但自小就跟隨身為傳教士的父母前往中國生活及成長。賽珍珠熱愛江南地區的鄉郊生活,最後更完成感染人心的作品《大地》,她更因此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書中主角王龍從一無所有的農民變成富戶,他臨死時的唯一心願就是守住家業,並告誡兒子們千萬不能賣地。由此可見,真正關愛本土權益的人士,應對保護本土權益有純潔及毫無保留的感情,並非基於私怨而藉本土權益之名打擊異己。
事實上,近代歷史中,多場浩浩蕩蕩而最終取得成功的公民抗命運動,均非透過推動仇恨來積聚群眾力量,而是以愛與包容來感染群眾及敵人,最後取得終極成功。雖然甘地抗拒英國殖民管治,但從無鼓吹仇視英國人,也從無鼓勵群眾排斥及攻擊以其他路線爭取印度獨立的政治勢力。儘管英國強權屢次以武力鎮壓和平抗爭的印度國民,甘地仍鼓勵群眾以和平抗爭手段表達訴求,最終迫使英國結束對印度的殖民管治。
不幸地,香港的本土運動卻充滿怨憤及仇恨。一場真正以香港為家,以保護香港為目的之政治運動,必須包容以各式各樣方法保護本土權益的政治力量,才能令本土運動茁壯成長,否則只會令本土運動走向偏激,成為孕育極權者的工具。馬丁路德金當年表示:「我們不要為了滿足對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敵對和仇恨之杯痛飲。」筆者願與本土抗爭運動參與者共勉。
陳偉業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