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運動還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小心絆倒或滑倒,都有機會令足踝關節韌帶的全部或部分撕裂,造成俗稱「拗柴」的足踝扭傷,患處會出現充血及腫脹,並產生痛楚。然而,有些患者對痛楚的忍受程度很高,發現受傷後仍能行走便不予以理會,以為患處理隨着時間便能消腫愈合,直至傷勢惡化、疼痛難當才求診治理。

事實上,足踝扭傷後應進行冷敷及把患腳抬高,用具彈性的繃帶包裹患處,以便有效控制傷患處的腫脹情況,然後盡快於受傷後的十二小時內求醫治理,以察看傷勢。有時,足踝扭傷可能同時出現骨頭折斷或撕裂性骨折,並帶有移位問題,受傷的衝力愈大,骨折移位及碎骨的機會亦愈高。然而,如果傷者未能受傷後十二小時內求醫,患處便會逐漸腫,倘若醫生在嚴重腫脹的患處施行手術,傷口很可能因腫脹而難以縫合,一些幅度稍大的動作更可能會使傷口縫合處出現爆裂,暴露用來穩固受傷骨骼的鋼板、鏍絲等,一旦惡菌入侵,便會併發嚴重的感染問題,於是醫生需要待患處腫脹情況消退後才動手術。

由此可見,「病向淺中醫」這個道理除了應用於內科疾病之上,對治理足踝扭傷也同樣重要, 如果傷者能在受傷後的短時間內恰當處理患處,不單可縮短康復的時間,亦能減低傷處出現嚴重腫脹及併發細菌感染的機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