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成交萎縮,券商絞盡腦汁開拓收入來源。新任證券業協會主席繆英源表示,現時本港金融市場過於集中股票及輪證,建議港交所(00388)變身「金融超市」,讓基金與債券在一個更公開及透明的平台銷售,打破現時被銀行壟斷的局面,又認為這對投資者、發行人及經紀行三方均有利。

證券界建議港交所變身「金融超市」,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元化的產品選擇。(設計圖片)

港交所正初步研究擴大基金分銷渠道可行性。圖為行政總裁李小加。(資料圖片)

主板上市債劵穩步增加

近年主板上市債劵成交額

繆英源表示,證券業協會曾與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和港交所等提出相關意見,未來期望加強與政府、港交所等監管部門溝通。據悉,協會今日會就有關事宜再度開會。

港交所發言人表示,一直致力拓展不同資產類別,提供多元化產品予投資者選擇。發言人承認,港交所正初步研究擴大基金分銷渠道的可行性,但目前並沒有時間表。證監會發言人則不作評論。

偏重股票 產品不足

繆英源表示,現時本港身為國際金融中心,發展集中於股票市場,其他產品發展不足夠,政府應推動更多投資者參與基金與債券買賣。現時投資者買賣基金,多透過銀行進行,基金銷售欠缺透明度。

債券方面,雖然現時有很多債券在港交所上市,惟二手成交很少,主要是政府通脹掛鈎債券(iBond)有成交,「因為債券很難賣出,現時若有客戶想中途賣出債券,經紀要逐間銀行問開價,搵到最好的價,才替客戶沽出,過程費時、操作效率與透明度低,價格未必理想。有時投資者想沽出債券,銀行甚至會建議客戶將債務作為抵押品,借錢予客戶,乘機賺取利息。」

他續說,如果利用港交所作為一個共同平台,買賣基金及債券等,可增加透明度、提高交易效率、買賣成本可降低,因投資者可作比較;與此同時,基金及債券發行人較易掌握行情,部署發行計劃,成功集資;經紀行自然增加業務種類,不只獨沽一味是股票、窩輪。

先研分銷認可基金

他透露,港交所曾就建議與協會接觸,現時仍在策略研究階段,未有時間表,但港交所傾向先研究透過該所平台,讓經紀分銷證監會的認可基金,估計是中港基金互認已於今年中出台,有意擴大基金分銷渠道。現時有關研究集中在一手市場,但他認為可將研究範圍擴至二手市場交易、結算及報價平台等。

至於債券,港交所暫時反應一般,認為現時債券二手市場主要由銀行進行。但港交所是本港唯一在證券市場授予獨家地位,故應作出推動。

投資基金公會行政總裁黃王慈明表示,現時約六至七成的基金均透過銀行銷售,基金界希望擴大銷售渠道,正探討透過券商分銷證監會的認可基金,券商對此有興趣,因現時本港及內地客戶對理財需求愈來愈大,不只投資股票,希望將資產作不同的配置。但現時探討屬很初步階段,未有如監管要求、銷售配套等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