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月二十五日是甲午戰爭爆發一百二十周年,遺憾的是,至今仍沒有聽聞有國家層面的紀念活動。一個善於遺忘歷史的民族,是不配擁有未來的民族。在中日關係每況愈下之際,隆重紀念這個國恥,激勵國人增強憂患意識是當局的當然責任。
習近平早前在全國兩院院士大會上,語氣沉重地稱「甲午,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具有特殊的含義,在我國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義。回首我國近代史,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是罕見的」。問題是,明知甲午戰爭對中華民族有特殊含義,為何不舉辦隆重的紀念儀式呢?當局到底顧忌甚麼呢?
甲午戰爭從一八九四年七月二十五日豐島海戰開始,到次年四月十七日雙方簽訂《馬關條約》,歷時九個月。戰爭分為陸戰和海戰兩個戰場,日軍攻下朝鮮的平壤,在黃海海戰中大敗北洋水師,之後又攻下中國的旅順、威海,並進行血腥屠城。戰後中方向日方割地賠款,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而日本因獲得巨額戰爭賠款,國力軍力迅速強盛,並逐漸走上軍國主義對外擴張之路。
歌舞昇平 醉生夢死
中日甲午風雲,轉眼已經兩個甲子,硝煙雖然散去,歷史卻不容淡忘。甲午戰敗,是中華民族記憶深處一個滴血的傷口。「有些屈辱應該正視,有些警示不該淡忘,有些教訓值得吸取,有些精神必須弘揚。」尤其是當前安倍政府轉向軍國主義,對華發動咄咄逼人攻勢的大背景之下,甲午戰爭這樣的國恥,更不應該遺忘。當局應該以一種有擔當的歷史責任感,引領國人正視曾經發生在甲午年間的這一段歷史,將曾經蒙受的苦難和屈辱,轉化為走向未來的強大民族凝聚力和正能量。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當今中國內憂外患,但很多人不知亡國危機近在咫尺,仍然沉浸在歌舞昇平、醉生夢死之中,文官貪錢,武官惜命,高級將官亦是如此,包括徐才厚、谷俊山等一批腐敗軍官,前方吃緊,後方緊吃,只有酒性,沒有血性,如果甲午戰爭重演,中國怎麼可能有勝算?
當年北洋水師發射的炮彈,很多是由泥沙充填的啞彈,軍工腐敗讓國人痛恨不已,但時至今日,類似的軍工腐敗照樣層出不窮,近期航空、造船、火炮製造的諸多軍工企業領導人被調查,讓人懷疑解放軍三軍的武器質量到底能否一戰!
唐朝杜牧在其名篇《阿房宮賦》中,總結秦朝滅亡時寫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這何嘗不是對當今的警示?當局若隆重紀念甲午戰爭一百二十周年,正好警鐘長鳴,給國人打一劑清醒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