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巡視組近期分別向中鹽公司等六家中央企業反饋巡視意見,指在國有資產處置、工程建設、資金拆借等領域違紀違法行為仍易發多發,有的企業重大決策調研論證不充分,投資項目虧損嚴重等。
其實,巡視組點出的問題在央企中相當普遍。以中鹽公司為例,雖然佔據特許壟斷地位,每年營業收入高達二百多億元,但仍年年虧損,更驚人的是,該公司業務招待費每年平均高達七千多萬元。邊虧損邊揮霍,這樣的央企有何價值可言?
內地央企已淪為權貴們的盤中飧,某石化企業豪花數百萬元購買高檔名酒,其中有中國茅台、法國拉菲,最貴的一瓶高達三十多萬元,該公司總經理更將價值二百多萬元的名酒供自己送禮。這家企業在北京總部的一盞吊燈就價值上千萬元,難怪有網友評論,這掛的已不是燈,而是老百姓的血肉。
華潤集團董事長宋林一頓飯豪花六十萬元,請權貴們品嘗鮑魚和法國名酒,他任內更通過兼併重組,向特定關係人輸出幾十億元;中國核工業集團前總經理康日新,挪用巨額資金炒股,在股災中血本無歸,更惡劣的是,他還利用近年核電大發展之機,在核電工程及重大核電設備的採購招標中上下其手,涉嫌收受跨國公司巨額賄賂,洩露國家機密,造成巨大損失。
暗度陳倉 化公為私
國企經過多次改革,汰弱留強,剩下的都是巨無霸式企業,資產上千億元的不在少數。這些企業大多在國家特許下處於壟斷地位,掌握了國民經濟命脈,也因為手握特權而更肆無忌憚,成為權貴們的搖錢樹。全國國企每年實現利潤逾二萬億元,但上繳的紅利卻少得可憐,只不過幾百億元,平均每個中國人分不到三十元。一邊是國企官員肆意腐敗,一邊是作為股東的百姓只分到三十元的虛擬利潤,這如何讓百姓心服口服?
央企最腐敗的是海外投資,譬如中鋼集團澳洲鐵礦石項目,所有勘探項目全部停止,上百億元的投資打了水漂;中國鐵建沙特輕軌項目因為實際工程數量比簽約時預計的工程量大幅增加,預計淨虧損超過四十一億元人民幣。央企負責人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大腿後悔,拍屁股走人,他們往往以「交學費」為由,實現軟着陸,但民脂民膏卻揮霍一空。
更嚴重的是,很多央企表面上是投資海外,實際上是變相國資轉移,將國有財產轉移到海外,再以虧損為名,暗度陳倉,化公為私。事實上,央企虧損的背後都隱藏着數不清的腐敗,而且央企的領導人不少都有「天線」,與那些高官的子女親屬們一起聯手,狼狽為奸,共同套取國有資產,周永康家族與中石油的關係便是典型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