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愈來愈政治化,任何經濟及民生問題都可變成政治問題,發電能源組合的爭論也不例外,尤其是當局建議向內地南方電網買電,除了可靠性、環保及成本備受質疑,亦少不了政治方面的擔憂。

對於外界質疑南方電網供電的可靠性,港府昨日澄清指,有關質疑存在誤解,內地不少地區停電是由於地區性的電網所致,香港從主電網直接輸電,不會出現這種問題,而且所需電量僅佔南網總發電量不足百分之二,對方絕對有能力提供足夠及穩定的電力給香港。至於有指本港只需投資每部約三十至四十億元的新天然氣機組,便可取代數以百億元的跨境輸電設施,環境局亦認為有誤導之嫌,因為每部天然氣機組每年平均只可生產約二十億度電,遠低於當局建議從南網輸入的一百五十億度電。

關於發電能源組合的諮詢還沒結束,港府就不避嫌地出來澄清,令人嘖嘖稱奇。當局聲稱對能源組合沒有既定立場,其實向內地買電的興趣已溢於言表。

說到底,香港要減少污染排放,改善空氣質素,就必須減少燃煤發電比例,而自從日本核災後,市民聞核色變,意味港府一度欲增加核電比例的算盤已經打不響。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香港不向內地買電,便要大幅增加本地天然氣發電比例,這勢必令發電成本大增,消費者願不願承擔呢?眾所周知,天然氣價格波幅極大,過去數年已急升三至四倍,若香港大量增加天然氣發電,需要承受頗大風險,加上電力來源繼續由兩電壟斷,市場欠缺競爭,長遠成本及電費必定高於買電方案。

事實上,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追求清新空氣,便要付出金錢代價,不管未來選用哪個能源組合,電力成本及電費都難免會上漲。道理本來顯而易明,可惜不管當局如何解釋,依然無法平息爭議。

誠然,發電能源組合影響深遠,各界有憂慮並不奇怪,最怕的是,重整能源組合由經濟及民生問題異化為政治問題,那就更說不清楚了。事實上,在泛政治化的今天,中港矛盾不斷惡化,任何加強兩地經濟融合的舉措都會引起質疑和反對。君不見激進團體及政客利用個人遊問題煽風點火,頻頻發起驅蝗鬧劇,即使是旨在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也被扣上「割地賣港」的帽子,寸步難行。由此可見,反對向內地買電的聲音,難免亦有本土化的考慮。

正如東江水一樣,近年價格不斷上漲,水質又欠佳,引起市民不滿,質疑港府與內地當局談判時沒有盡力捍衞香港利益。有人擔心買電淪為東江水翻版,並非杞人憂天。

兩害相權取其輕,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又要環保又想廉價是不可能的,究竟香港人願意為改善環境付出多大代價,未來的電力能源組合應該如何選擇,整個社會都要理性探討,上綱上線或者將問題政治化,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