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九合一」選舉最令觀察家跌破眼鏡之處,莫過於國民黨的新北市參選人朱立倫,以及桃園市參選人吳志揚,二人選前於各方民意調查大幅領先,豈料結果前者僅僅險勝,後者意外落敗。多數事後分析指,由於電話抽樣民調,只接駁家居固網電話,而忽略了以手機作主要通訊工具的年輕人,結果數據失準。
類似現象亦見諸於香港。若留意不同傳媒機構的網上點擊民調,或一些收費電視台透過其用戶按遙控器的民調,兩者結果往往與傳統電話民調的保守數據大相逕庭。十一月期間,特區政府、香港主流媒體以至泛民主派,借一些傳統民調結果,大肆炒作「民意逆轉」,稱街頭抗爭人士應「見好就收」,撤離佔領陣地。
一九六七年土共的「反英抗暴」,起初是有不少草根市民同情的,只是其後行動升級成通街土製炸彈,以及殘殺反共名嘴,才引起貨真價實的「民意逆轉」,暴動過後「左仔」成過街老鼠。有經歷上述事件的年長市民,應回想過去兩個月的街頭抗爭,對自身的日常生活有何實質影響?與「六七暴動」相比,動盪程度相差多遠?所謂「民意逆轉」的民調,恐怕有不少水分!
特區政府以猜想代替認識,以推論代替觀察,企圖借「民意逆轉」的誤導數據強硬鎮壓。然而,客觀效果是警隊的基本紀律完全失控,長期街頭游擊勢將成為主流,抗爭變得無形無相,且令國際輿論及外國政府重新關注,事態發展至此,已不知伊於胡底!
黃毓民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