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十年前,陳水扁還在島內執政時,有鑑於台獨愈鬧愈兇,兩岸形勢日益嚴峻,中共時任總書記胡錦濤在聽取幕僚意見後,深思熟慮,斷然改變對台策略,改打「柔軟牌」和「經濟牌」。胡當時提出「入島、入戶、入腦」的對台文宣策略,曾博得不少好評。

轉眼間十年過去,兩岸局勢雖有所進展,但從總體看,合作交流基本上仍止步於兩黨來往的箱體內。期間,迫於島內經濟發展的輿論壓力,民進黨也對既有的台獨方針進行了檢討和反思,並作出了「凍獨」的調整。

這一切進展,對於兩岸統一來說,作用說是杯水車薪有點誇張,但兩岸形勢發展卻的確遇到了難以繞過的瓶頸。北京聊以自慰的是,台獨沒有再進一步往前走,台灣島已被大陸巨大的經濟鐵錨固定在海峽一側。不過,胡錦濤當年打出的兩張牌,更想要的是島內民眾心向北京。

就這點來說,中共對台策略篤定是失敗的。近年來,歷次民調,不管是來自何方,島內民意愈來愈認同經濟上離不開大陸,但在獨立、統一、維持現狀的選項上,卻有愈來愈多的人選擇了最後一項。顯然,本土化的台灣主體意識正茁壯成長,而這種意識與民主化的融合過程也正在加快,分離主義的溫床正由此鋪就。

新進台北市長柯文哲曾說,在台大校園立牌子「台灣獨立」,沒人會理你;上面寫「兩岸統一」,也沒人會停下腳步;但如果寫「全校禁止使用網絡」,肯定會引起暴動。所以統獨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是假議題。我去過大陸十幾次,年輕助理一路上都讚美大陸,但發現上不了Google、Facebook之後,他們對大陸的看法也隨之而改變了。

柯文哲的話很值得玩味。要爭取民心,就要懂得民心所思所憂。在這點上,北京不是想不到,而是做不到。要一個專制獨裁的政權真正放開言論自由,無異於要他們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