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芸芸債券中,有不少投資者喜歡選取銀行債,他們認為一般銀行債大多為國際大型銀行發行,感覺上較為「穩陣」,但事實上,並非所有銀行債都是低風險的,其中一種在近年盛行的Contingency Convertible Bond,簡稱CoCo的銀行類債券,便潛在一些投資者忽略的風險。

透過發債提高資本

所謂Contingency Convertible Bond,其實是一種集股債特色於一身的可換股債券,在「觸發事件」(Trigger Event)發生時,例如銀行的一級資本充足比率低於某水平時,這種CoCo Bond可以全數被轉為普通股,因此亦有不少人稱這種CoCo Bond為「應急可換股債券」。在了解這種特點所潛在的風險前,我們先看看CoCo Bond「誕生」的背景。

在金融海嘯期間,歐美地區有很多銀行出現資不抵債的困局,當時歐美政府惟有出手「Bail-out」,向銀行大量注入資金,雖然令不少大型銀行最後避過倒閉的命運,但卻令納稅人承受損失。後來,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為銀行定下資本充足框架及銀行資金流動性的標準,以加強銀行業在應對將來金融及經濟衝擊的能力,《巴塞爾協定三》為目前銀行業最新的全球性監管標準。由於CoCo Bond可以計算在銀行的一級資本之內,近年愈來愈多銀行或金融機構透過發行CoCo Bond來提高資本,以通過銀行壓力測試,及符合巴塞爾協定的要求。

換成股票本金難取

在經濟「順風順水」時,跟投資於一般債券一樣,持有CoCo Bond的投資者會定期收取利息。然而,若果市場上出現重大的金融危機,如○八年的信貸危機,銀行手上資產價值大跌時,其資本充足比率隨之大跌,並觸發CoCo Bond的轉換條件,銀行便有權將CoCo Bond轉換成普通股。首當其衝的便是這類債券的持有人,由於手上的債券已被轉換成股票,投資者將無法取回本金。

另外,如果市場因出現金融危機而引致「觸發事件」,屆時市況必然動盪,投資者對銀行或會失去信心而拋售其股份,由持債變為持股的投資者便需要承受股價下跌而帶來的損失。

CoCo Bond既可幫助銀行提高資本,又不會攤薄股東權益,而投資者買入CoCo Bond,一般可獲較高的回報,看似雙贏局面。然而,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在考慮買入有較高回報率的CoCo Bond前,大家需要考慮宏觀經濟情況,並且特別留意CoCo Bond的轉換條件及觸發事件等風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