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任防長卡特訪問日本,與日本防衞大臣中谷元達成共識,將加快修改日美防衞合作指針,增加美軍和日本自衞隊的無縫合作機會。中谷元稱,日美防衞合作指針包括南海,並不僅僅限於特定地域。也就是說,日本今後隨時可以插手南海。

卡特這次亞洲之旅,被媒體稱為聯合盟國的「包圍之旅」,目標就是拉攏亞洲盟友構築圍剿中國的包圍圈,日本率先響應,加快修改針對中國的防衞指針,等於在軍事上與中國公開攤牌。而近來一系列事件的發生顯示,日本與中國展開對抗已經不只是軍事領域,拒絕加入亞投行、挑撥中國與泰國高鐵合作項目,加上至今未能解決的釣魚島對峙,中日在亞洲展開全面競爭已是不可避免。

日本之所以選擇與中國全面對抗,主要因素是國家的自身定位。過去一百多年,日本一直是亞洲唯一強國,優越感極為強烈,面對中國崛起,日本根本無法接受,因此選擇與中國全面對抗,妄圖借助美國力量遏制中國,維持自己的亞洲唯一強國地位。

如果進一步放寬視野,未來幾年在亞洲展開競爭的不止中日兩強,還包括同樣快速崛起的印度。具有悠久文明史的印度,同樣將成為亞洲強國作為自己的目標,因此未來的亞洲是中日印三強並存,三國如何相處不僅決定亞洲的未來,而且決定三國自身的發展。但從目前形勢來看,中日印還未找到一個實現三國共贏、共同推動亞洲發展的互動模式,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日印都將中國作為競爭對手,處心積慮與中國對抗。

美拉攏日印遏制中國

印度雖然表面上並未像日本那樣咄咄逼人,但在很多重要事件上的立場和動作已經表明,印度認為中國是其重要對手,必須時刻加以防範。拒絕參與「一帶一路」戰略且推出針鋒相對的反擊措施,就是明顯的例證。在邊界問題上動輒挑起國內民族主義反華情緒,就是為了提醒印度人中國是對手。

以中日印三國的國力和影響力來說,三強如果不能和平共處,陷入相互對抗,最終結局必然是三敗俱傷,最大的贏家則是局外人美國。美國的亞洲戰略就是均勢政策,不能允許亞洲出現一個不受自己控制的強國,現在的情況就是美國拉攏日印遏制中國,惟一旦中國倒下,美國就會騰出手來對付日印的其中一個,只有這樣才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