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多時的佔領中環行動再有新進展,過去一直以「去飲」為代號的佔領中環發起人戴耀廷,昨日於盛傳「十.一」佔中前夕,首次確認會在中環擺下一場「民主盛宴」,民陣同日亦決定為自己鬆綁,不再糾纏於申請維園為「十.一」遊行集合地點,索性直接取消有關遊行,改為直接於下午在中環遮打道集會。
無論佔中和民陣如何變招,即使有學界罷課助拳,有資深親中人士直言答案顯而易見,無法更改人大常委會上月底的政改決定,因為中方一早有心理準備接踵而來的對抗行動。據稱有內地中間人早於七月中立法會休會前,四出向各界人士打聽,一旦人大常委會就香港政改決定從緊,佔中、民陣等會於街頭有何激烈行動,甚至乎不幸有暴亂出現的預案也早有準備。
有親中人士易地而處分析,指群眾動員最重要是有「藥引」,因此最佳佔中劇本,是在人大常委會上月底有關決定出爐前,先鋪下連串彈藥,再等待人大決定「落閘」後引爆,惟以上劇本未有上演,主因是「藥引」乏力,早一陣子被反佔中簽名運動打散,加上有關方面也一早為人大決定做好期望管理。
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如果學界罷課未能把強烈不滿人大決定的情緒推至高峰,「去飲」的結果或者寫在牆上,與其再糾纏於「去飲」的規模、警方的清場時間,親中圈子開始把思考轉移,考慮後佔中時代的對策,特別是有中央官員多次向訪問團傳達訊息,暗示要預防議會和街頭抗爭結合。
分析指,泛民拉布的主戰場離不開財務委員會和工務小組,因為不似立法會大會有「剪布」慣例可循,一旦成功將大癱瘓政府運作,就端看建制派有多齊心築起長城對抗議會不合作運動。
泛民方面,後佔中時代的對抗情緒有多高漲,其中一個重要指標是下月底可能上演的全體立法會議員訪問廣東省之旅,到時有多少泛民議員願意在情感宣洩後,回到溝通討論的路線。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