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寫到由於現時建制派地區滲透厲害,加上種票疑雲,四十個由分區單議席單票制選出的立法會議席,對擁有極多資源的親北京政團有利。這憂慮有其道理,並非因為選民未能分辨不同層級選舉的分別,而是關於種票的部署。雖然未有任何實質證據證明有組織部署的種票活動存在,但若視之為子虛烏有,便是政治上的幼稚。現時五大區的選舉方法,種票難以影響任何一區的結果;但若選區小至只有八、九萬選民,假設投票率為百分之五十,那每個選區的總票數只有四萬多票。以現時兩大陣營對壘的狀況,加上背景不明的獨立候選人的分票效應,勝負差距可能只在二、三千票,種票效應因此便可以在競爭特別激烈或指定要把某候選人踢出局的選區起作用。民主派是否支持分區單議席單票制安排,必須考慮這點。

方案一建議另外五十席以全港不分區比例代表制選出,這種制度是希望選民選擇最能夠代表自己政治立場的政團。選出的議員由於沒有地區的聯繫,所以會更着重於全港性的政策經濟議題,以及對其政團政治論述的闡釋,長遠而言對提升議會議事質素應有幫助。和去年「超級區議會」選舉因只有五席變成多張名單各爭一席不同,若全港不分區議席有五十席之多,支持度高的名單隨時可奪得多個議席,真正做到按比例分配議席的目的。這制度亦因此對知名度高的政團有利。

簡單計算一下便知道,總數五十個議席,任何名單只要取得百分之二選票便可穩奪一席。但要注意的是,現時學者建議的比例代表制計票方法,沿用一向採用的最大餘額法,且不設最低當選門檻。這方法的最大問題是會令極多細小邊緣政團派名單參選,希望以低票數博取在餘額票中取得議席。下周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