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講
  • 近日中港矛盾裏的「包容論」,其潛台詞為擁護「多元文化」。八十年代後的西方,多元文化成為新趨勢。不同族群在同一社會共存生活早已理所當然,即使九一一後西方社會對伊斯蘭國家移民有所疑慮,但多元文化依然屬於主流,這亦清楚肯定。

    然而,用西方社會多元文化論套入近日出現之中港矛盾,卻反映該等論者對前者之誤解。多元文化在現代民族國家裏,是個非常近期之產物。二戰後單一民族國家觀念開始動搖,被剝削的少數族裔揭竿而起,以美國民權運動為首的平權風潮對種族問題提出質疑後,多元文化漸融入社會主流。但不少人忽略一點,就是多元文化本身就是一個環繞公權力之問題,要保持社會多元,從人口政策到微細的文化教育,本身依賴就是政府推動維繫,例如由馬丁路德金誕辰成為假日,到加拿大成為移民天堂皆是。

    同理,今日出現的中港矛盾,同樣皆是中港兩地政策所導致之結果,兼且是有意識的一個殖民政策配套。由香港出現所謂三權合作,到近日香港電視事件,與無入境審批權導致無限制之移民政策,都可歸納成為中共意欲改變本港人口結構,這種做法與其說是擁護多元文化,毋寧是加強意識形態控制,令香港與內地城市一樣,實質上令香港一元化。所以,公權力是整個中港矛盾的核心,根本不應存疑。

    故將一個與公權力密不可分的問題歸入私人領域,把道德責任歸咎於部分人狹隘,其實就是為兩地政府之政策變相背書,甚至助其偷換概念。

    黃毓民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