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不少關於文化大革命的書籍後,我才到內地實習的,跟親身經歷文革的老師談起,方覺書籍記載的跟現實還是有點距離。當然,中國幅員遼闊,個人經歷也不等同全國人民經歷,但那種身不由己的壓力還是無處不在的。

文革大概由1967年開始至1976年結束,在十年期間,全國學校關閉,全國上下只可看八齣樣板戲(有些老師說七齣,不知地區分別還是資料不同),我一直以為全國人不能選擇娛樂,後來才知全國人不能選擇不看,每個人起碼要看齊每套樣板戲一次,幸好看齊一遍以後,可以選擇不再重看。

高倉健在1976年拍攝《追捕》,那時文革剛結束,及至1978年,這套電影可以在內地公映。試想超過十年沒有看過外國電影的全國觀眾,第一套可以看的就是高倉健的《追捕》,當然印象難忘。

張藝謀自言由此崇拜高倉健,若干年後為偶像度身訂造劇本,終於可以合作拍攝電影《千里走單騎》。張藝謀看樣板戲的感覺可見於他的近作《歸來》,由電影可以推想他當年是多麼渴望看外國電影。

在不算遙遠的地方和不算遙遠的時空,有些人不能選擇娛樂,連選擇不「娛樂」的自由都沒有,試問當年的觀眾怎能忘記高倉健的出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