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本港在音樂治療方面,相對其他亞洲區國家落後,專業音樂治療中心的音樂治療師伍偉文指出,透過「唱K」、「夾BAND」等音樂活動,雖可幫助青少年紓緩或宣洩負面情緒,但音樂治療師的職責其實不止於此,還要通過音樂協助他們找出問題根源,想辦法解決問題。

伍偉文指,本港現時有六十個音樂治療師,由於本港並無提供認可註冊的音樂治療師課程,想成為註冊音樂治療師,便需要遠赴英、美、澳進修為期兩年的音樂治療碩士課程,再於當地註冊成為音樂治療師。他說,現時本港的註冊音樂治療師,大多以提供特殊服務為主,例如幫助自閉症兒童、腦退化長者等,認為音樂治療效用其實可以更廣泛應用。

他舉例指,曾經以音樂治療一名亞氏保加症的學童,留意到他拿起圓形的敲擊鼓後,只會不停敲打鼓的周邊,但當音樂治療師將他敲打的地方「點對點」聯繫起來時,會發現其敲打的「路線圖」交叉混亂,等同患者的內心世界:「抑鬱原因好個人,但從敲擊方法,可以表達心情。」

僅5治療師全職受聘

不過,令人感到失望的是,目前本港只約有五名音樂治療師能獲聘在社福機構得到全職機會提供服務,其他的音樂治療師都是「自由身」或獲社福機構資助款項短期聘用推行輔導服務。伍偉文希望本港醫院等醫療體制,都願意接受和應用更多音樂治療,為病人提供服務。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