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甘肅一名初中女生在超市偷巧克力被揭發後,疑不堪受辱跳樓身亡,引發萬人包圍超市,有民眾砸警車洩憤。直至近日,三名報道此事的當地記者被警方以涉嫌「敲詐罪名」刑事拘留。究竟是公權力被濫用還是媒體人以權謀私,引發輿論爭議。顯而易見,眼下內地輿論收緊,更多人傾向於認為是當地政府對報道記者秋後算帳。

三名記者被刑拘是因突然「失聯」被同事微博尋人,然後才獲當地警方告知,警方稱他們在採訪時同時打配合,涉嫌敲詐政府和個人。由於案情沒有公布,理論上不能否定警方所說的「敲詐勒索」,但客觀來看,鑑於內地新聞從業環境的混亂,確實存在媒體和記者利用新聞公器敲詐政府或採訪對象的現象,特別是一些省部所屬媒體駐地方的記者更容易在這方面出問題。以往新聞當局就經常查處這類事情。

去年十月,中央巡視組也曾點名批評黨媒《人民日報》下屬媒體及《求是》雜誌存在新聞敲詐的情況。此次被刑拘的三名記者,都是甘肅三家都市報駐武威市站的記者。

打壓記者 早有先例

儘管如此,針對警方的說法,輿論多半持懷疑態度,認為是地方當局打擊報復,原因在於三位記者被刑拘,與引起萬人圍攻的「巧克力女孩」事件在時間上隔得太近。雖然該事件發生在甘肅金昌,而拘捕他們的是武威警方,但對地方政府來說,假借他人之手,以撇清自己關係,實在太容易了,各地部門之間都會有這方面的合作。此外,警方指稱的刑拘理由也有破綻,三位記者分屬三家媒體,而警方說他們在採訪時同時打配合,除非他們有預謀要敲詐政府,否則不太可能「同時打配合」。

當然,人們不信警方說法,深層原因更在於官方的誠信已經破產,出現了這種事,人們第一印象就是官方為遏制對自己不利的輿論,找出各種藉口對報道真相或批評政府的記者進行打壓,以前就發生過多宗針對記者的跨省追捕,這兩年記者的報道或批評因觸怒官方而被判刑的案例更多,很多理由都是記者對政府或地方當權者「敲詐勒索」。

最尷尬的是,內地的新聞媒體和從業者協會往往對地方當局肆意打壓記者無能為力,以致很多記者對新聞輿論環境感到絕望。最近幾年,從媒體流失的記者和從業員大大增加,一個重要原因是輿論環境日益惡化,不僅新聞報道受到諸多限制,記者更成為危險職業。過去民眾講「防火防盜防記者」,現在記者和律師更成了一對難兄難弟,一個要顛覆政權,一個要敲詐政府。

如果這種現象不能得到糾正,將會造成一種雙輸局面——公權力失去監督,媒體失去信譽,這無疑將對中國社會的健康發展大大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