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未能走出童年陰影或面對學業壓力,隨時誘發抑鬱及焦慮問題。調查顯示,四成七受訪初中學生經評估後屬有抑鬱傾向的個案,當中約兩成一人可能患抑鬱,初中學生抑鬱個案比率,較英國同類調查只佔百分之二水平高出十倍。研究人員進行測試,安排兩批初中學生分別接受音樂治療及正向思維治療,顯示兩者都有助初中生抗抑鬱或焦慮,認為混合音樂治療和正向治療,有效提升初中學生的希望感。

玩樂器、打鼓可助宣洩內心負面情緒。(資料圖片)

郭黎玉晶指,教育制度、家長過度期望是引致青少年抑鬱原因。

受考試壓力,學生易誘發抑鬱。(資料圖片)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系與香港小童群益會合作推行「整合正向心理學與音樂治療元素——正向大使計劃」,以問卷方式訪問了一千七百一十名中二至中三初中學生,了解其焦慮及抑鬱狀況、主觀快樂指數。經評估後,四成七受訪初中學生屬有抑鬱傾向個案,當中兩成一人相信已患上抑鬱,包括對周邊事物失興趣。

40%有焦慮傾向

調查又發現有四成受訪初中學生有焦慮傾向,當中一成半人經常驚慌、神經緊張。男學生焦慮情緒比女學生低,但抑鬱問題以男學生較多。調查量度受訪初中學生的快樂指數,以七分為滿分,受訪學生的快樂指數為四點五三分,對比芬蘭的學生有五點二分,港生的快樂指數明顯較低。

調查又安排六間中學一百一十五名青少年分兩組參加活動,其中一組透過遊戲、正向活動、人物故事等增強希望感,另一組人用音樂治療帶出正向主題。活動後發現兩組人的希望感比無參加活動的學生高,接受音樂治療者抑鬱指數顯著減少。

香港小童群益會註冊社工賴雪瑩指,曾有中二生對文憑試「未考先驚」,估計考試制度是引發抑鬱及焦慮的重要因素。統籌調查的城大應用社會學系副教授郭黎玉晶亦指,教育制度、考試壓力、家長過度期望等,是最常引致青少年抑鬱及焦慮因素。音樂治療活動形式如聽、唱、演奏等行為,有效協助青少年表達情緒、發揮創意、學習解難。她指,家長應多留意子女的精神健康,學校及社福界應加多正向心理教育,政府亦應增強支援社福團體。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