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行動快近兩個月,隨着第二波針對佔旺區的禁制令「清障」行動快將上演,料佔領區範圍會「被調整」,雖則無人有水晶球可以準確預測佔領何時正式結束,「後佔中」政府管治問題已提早放上討論日程。
有港府高官私下表示,對於目前局面感到憂心。第一,過去立法會被視為解決爭議的平台,無論支持、反對意見,再經一輪政治妥協,法案撥款最終都會付諸表決,然則目前此機制被泛民無日無之的不合作運動和拉布拖後腿,其效用正在弱化。第二,佔領事件如潘朵拉的盒子一開,警方的執法權威屢受挑戰,亦要想辦法重回正軌。
事有巧合,有份力推「三堆一爐」的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昨疑有感而發,點出目前港府推行政策時,社會互信度高是重要元素,又承認要解決社會信任度低無「魔法」,港府只能做更多,包括進行有說服力的研究、及早接觸不同持份者的意見等。
解決社會互信度低的問題,恒常落區或是「魔法」之一。剛到新加坡考察的新界社團聯會理事長陳勇指,新加坡的部長和國會議員逢周一落區,直接聽取當地市民意見,並指有國會議員形容「常見三分親」,換言之經常與市民會面可掌握民情,疏導市民不滿。
他又指,由其他人收集民情始終「隔咗一層又一層」,建議參考新加坡有關做法,港府官員由問責官員帶頭每周其中一晚落區,初期可由區議員陪同出席居民大會,其後直接到十八區,如當區社區會堂,直接聽取市民心聲。
由亂而治,過程中無可避免有陣痛,但只要有落到實處的解決方法,未嘗不可轉危為機,部分官員宜去除落區憂慮被狙擊的心態,就算起初被狙擊一、兩次,也應以平常心對待,事關時間一久狙擊會失焦,市民心中亦有把秤知道誰是誰非。講到底,重新建立官民關係新秩序刻不容緩,現在是時候坐言起行,打通各方的信心經脈。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