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發展局發表之「定位香港為國際首選的首次公開招股中心」報告,認為本港市場過度倚賴內地企業,大大削弱了本港作為國際性市場地位,影響長遠發展,對於這看法,我上次在文中除指出不能苟同外,更認為我們市場對內地企業的高度倚賴,是萬萬不能改變,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也不應改變,否則我們這區內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恐怕也將不保。

筆者不知道金發局報告所指的「國際性市場」其定義是甚麼,是否不能夠吸引或者是沒有太多的海外公司上市,市場便不夠「國際性」?然則我們號稱是區內主要國際金融中心,與所謂「國際性市場」又應怎樣區別?

紐市海外巨企寥寥

紐約、倫敦、本港都是不同層次的國際金融中心,紐交所、納斯達克以至倫交所,無疑都有不少海外公司上市,但那些是一些甚麼海外公司?是其他各國大型巨企?還是多數只屬於一些由於該等市場希望吸納更多海外公司,例如中國內企前往上市,因此降低了上市要求而吸引了過去,名不見經傳的中小型海外公司?

除了諸如百度及雅虎此類知名度較高的大型海外網股,在我的印象中便從沒聽說過歐、亞各主要地區的大型企業,是直接在紐、納兩市上市,起碼已躋身全球銀行最高市值之一者如工行(01398)及其他絕大多數大型中國內企,都沒有在紐市上市,韓國的三星沒有,日本的索尼及三菱重工等都沒有。

而就算本港業務遍及全球,已達國際級者如和黃(00013)也都沒有(場外交易,即OTC不計),則紐約股市吸引不到這些巨型企業前,是否便不夠「國際性」?

倫敦股市包括AIM板聽說也有不少海外公司(尤以俄羅斯公司為多)掛牌,但交投都並不活躍,上述所指包括中國、韓國、日本,以至本港大型企業更都付諸闕如,則倫交所未能夠吸引到境外的大型公司,是不是也不夠「國際性」?

本土企業認受性高

筆者說了上面的一大堆,其實主要還是要印證我在前文所說,證券市場其本質便是地域性十分之強,直接一點說便是一個以本土企業為主的本土市場(home market),企業在本土市場上市,一般受當地投資者的認受性都會較高,交投會較活躍,因此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如IBM、花旗、大通,甚至高盛等大型企業會考慮到美國以外的市場上市,就算真的到了其他市場上市,所謂「人離鄉賤」,交投也肯定不會活躍,到美國上市的海外公司如是,在倫交所上市的海外公司如是,來本港上市的那二十餘家海外公司也不例外,如在本港掛牌已十多年的所謂「納市七雄」,幾乎無人問津,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