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窮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此描述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同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局長谷內正太郎日前達成的四點原則共識,可能是恰當的。近年的中日關係裏,四點原則共識是重要突破,表明雙方朝着改善關係方向邁出脆弱但寶貴的一步。

中日關係陷入冰點,源於雙方國內民意和內政的變化,主要是日本在面對中國崛起時國內出現的修正主義思潮。這種思潮既影響日本當局,並被當局利用,在釣魚島和歷史認知等問題上不斷向中國發難,導致中國民意逆轉。

兩國政府達成的四項原則共識,即着眼於上述影響中日關係的問題。雙方確認將遵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各項原則和精神,繼續發展中日戰略互惠關係;雙方本着「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的精神,就克服影響兩國關係的政治障礙達成一些共識;雙方認識到圍繞釣魚島等東海海域近年來出現的緊張局勢存在不同主張,同意通過對話磋商防止局勢惡化,建立危機管控機制,避免發生不測事態;雙方同意利用各種多雙邊渠道逐步重啟政治、外交和安全對話,努力構建政治互信。

不挑紛爭 管控分歧

比起早前傳出安倍為APEC中日首腦會晤定下的三點主張,四點原則共識明顯進步。日方的三點主張,核心是日本在將釣魚島視為固有領土的前提下,認知中方的主張。若日本堅持以此與中方會談,中國根本不可能答應,也反映日本毫無誠意。現在,雙方提到釣魚島的爭議,承認釣魚島有不同主張,某程度上可視為日本從原先的強硬立場後退。

這個後退,不僅有安倍為了實現同習近平的會晤需要,還在於長期的高強度對抗,對日本並無裨益。就前者而言,安倍近來遭遇到執政以來最大的信任危機,不僅連續出現內閣高官辭職,就是其引以為傲的「安倍經濟學」也未達到預期效果,這使得安倍急於在外交領域有所建樹,而僵化的中日關係就是最好的突破口。

就後者來說,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中日交惡直接的後果,就是日本不可能繼續分享中國崛起的成果,而且長期為自己樹立一個假想敵,對日本安全也是一大威脅,不利日本的長遠發展和整體利益。

當然,中日相爭對中國也不利。中國學界一直在討論,日本是否會第三次打斷中國的現代化,其實,這個命題本身就反映中國對中日對抗將會把自己拖入困境的憂慮。因此,中日和解是雙贏之舉,不存在誰得誰失的問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能因此幻想中日關係一夜之間就能改善,彼此最重要的是管控分歧,積累互信,雙向而行,不挑起新的紛爭。否則,中日關係還會陷入麻煩,尤其是釣魚島問題還沒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