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馬歇爾計劃」近日被熱炒。有傳聞亞太峰會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系統闡述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規劃,並推出讓中國過剩產能走出去的中國版馬歇爾計劃,但這個龐大計劃在美日圍堵之下能否成事,不能不令人懷疑。

馬歇爾計劃是二戰結束後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一九四七年七月正式啟動,並整整持續了四個財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一百三十億美元。

到一九五二年該計劃資助結束前,所有受助國的經濟水平都超過了二戰之前。該計劃同時增加了美國出口,幫助美國戰後消化過剩產能,為美國經濟開拓了新的巨大市場,還使美元成為西歐各國通用的結算貨幣,為美元成為全球性貨幣奠定了基礎。該計劃創造需求的模式啟動了全球黃金增長時代,美國股市迎來了近二十年的大牛市。

美日聯手 阻力重重

所謂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核心戰略是將四萬億元人民幣投往海外,路徑則是國內往國外擔保投資港口公路鐵路核電,消耗國內過剩產能。為此,今年十月以中國為首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為中國向全亞洲進行資本輸出的戰略性平台。中國高層為此進行頻繁的中亞、中南亞外交,推動高鐵、核電項目,啟動海外版四萬億刺激計劃。

從現實情況,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有一定合理性,目前中國內需不足、產能和外匯資產過剩,基礎設施及部分產業有優勢,而東南亞、中亞等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欠缺,發達國家由於自身陷入主權債務的泥潭,無法拉動全球增長。中國利用外匯儲備拉動全球增長,同時通過資本輸出帶動消化過剩產能,看起來似乎可以起到一石二鳥的效果。

問題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要想獲得成功,需要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當年美國在西歐成功推動馬歇爾計劃的關鍵,是美國通過二戰確立了霸主地位,在全球沒有挑戰者,整個遊戲規則完全由華盛頓來制訂。而今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最大的阻力就是美日。

事實上,從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到亞太自由貿易區的談判,美日處處對中國放冷槍施暗箭,與中國明爭暗奪。而周邊一些國家對華亦疑慮重重,他們在經濟上希望從中國獲得援助,但在安保領域卻倚重美日,這種三心兩意的心態,注定了他們不可能與中國走得太近。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北京要推行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必然遇到重重困難,甚至可能賠了美元又受侮,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