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報社論
  • 曾幾何時,香港是內地居民仰慕的天堂,為了一圓香港夢,多少人冒着生命危險偷渡而來,多少人扭盡六壬,出盡法寶。時移勢易,香港沉淪,內地崛起,香港身份證不斷「貶值」,不僅內地移民香港的熱潮消退,連不少在港生活的新移民都想返回內地生活,叫人唏噓不已。

    本報獨家披露內地公安部計劃推出「返回機制」,讓不適應香港生活的新移民和「雙非童」選擇放棄香港身份,變回「內地人」,新機制有望年底落實。事實上,不少新移民持單程證來港後,因種種原因未能適應本港生活,例如內地學歷不獲認可、居住環境狹窄、工作不如意、社交圈子窄、離婚後在港無依無靠等,部分人打算返回內地生活不足為奇,可惜單程證是「有去無回」,有家難歸。一旦內地設立返回機制,賦予新移民「做香港人」與「做回內地人」的選擇權,問題將迎刃而解。

    當然,思鄉歸思鄉,離港而去卻並不容易,原因是多數新移民已在港安家,生兒育女,估計難下決心返回內地生活。真正受惠新機制的可能是近年淪為中港矛盾磨心的雙非兒童。眾所周知,當年終審法院就莊豐源案作出裁決,衍生雙非問題,加上前朝曾蔭權政府鼓勵生育不力,不切實際地推動所謂醫療產業,將「雙非童」視為社會生力軍,令問題愈演愈烈,「雙非童」急增至二十萬人,引發無窮亂象,由當初的爭醫院床位、爭奶粉,到近年爭幼稚園、小學學位,未來可能還要爭房屋、爭福利,沒完沒了。更甚的是,香港社會泛政治化,港獨思潮抬頭,雙非問題被視作內地「殖民政策」,中港矛盾火上加油。

    雙非亂象本來是香港自己搞出來的,問題也不是沒有解決方法,奈何司法機構擇錯固執,修改《基本法》費時失事,而人大釋法又被指破壞香港法治制度,結果問題一拖再拖,目前只是由行政措施叫停雙非,始終不是治本之道。返回機制則另闢蹊徑,繞過本港阻力,不失為一着妙棋。老實說,很多雙非家庭之所以選擇來港生子,無非為避過內地超生政策,不料「雙非童」跨境上學山長水遠,回內地又被公立學校拒收,左右為難。現在子女有機會名正言順變回「內地人」,解決了不少雙非父母的難題。

    中央調整單程證政策,除了急港所急,再一次出手幫助港府解決棘手難題,更因為回歸後中港兩地的發展背道而馳,內地不斷崛起,香港每況愈下,兩地生活水平的差距日益收窄,香港對內地居民的吸引力同以前已無法相提並論。更何況,中港矛盾日益惡化,「驅蝗」行動層出不窮,內地人能不唾棄香港?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短短的羅湖橋見證香港及內地發展不同軌迹,香港由天堂跌落凡間,從近年單程證每日一百五十個配額無法用盡已可見一斑。佔領之亂未能為香港爭取到所謂「真普選」,而不少新移民已決定用雙腳投票,這才是莫大的諷刺。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