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三年「贖罪日戰爭」,石油輸出國組織內的阿拉伯成員國,向親以色列的西方陣營國家實施石油禁運,導致七十年代經濟不景氣。而蘇聯藉出口石油大賺外匯,加上當時美國越戰兵敗,國力呈衰頹之勢,不少人甚至認為蘇聯能贏得冷戰。

其時蘇聯自信滿滿,揮軍南侵阿富汗,卻陷入漫長的十年游擊戰。踏入八十年代,美國與以沙特阿拉伯為首的波斯灣產油國達成默契,借增產壓低油價,兩大因素相加,令蘇聯經濟崩潰,終致冷戰結束及帝國瓦解。

繼後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顧問的「震盪療法」,加上首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昏庸無能,令該國經濟沉疴不起,民眾渴望強勢領袖。一九九九年,葉氏以健康理由辭職,普京接任。時勢造英雄,普京治下的俄羅斯,經濟逐步改善。那是由於美國要打反恐戰爭,先後出兵阿富汗與伊拉克,引致油價暴升,俄國因此受惠。該兩地的持久游擊戰,消耗美國公帑數以萬億元計,加上二○○八年金融海嘯的打擊,時光倒流二十年,美國又呈沒落之勢。

普京親歷蘇聯敗亡,卻不懂吸取歷史教訓。去年烏克蘭「歐洲廣場革命」令當地親俄政府下台,欲重振國威的普京乘機出兵佔領克里米亞半島,更食髓知味,想把烏國東部的俄語區連帶吞併,卻演變成尾大不掉的拉鋸戰。更糟的是,由於美國大舉開採頁岩氣,產油國因此增產打減價戰,俄國能源收入劇減,加上貨幣盧布大幅貶值,重現蘇聯末年頹勢。普京當初以經濟牌樹立權威,結局會否是「成也經濟,敗也經濟」?普京顯然低估了美國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