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 持續七十多天的佔領行動,隨着金鐘佔領區終極清場基本落幕,惟清場非一天光晒,後續工作排山倒海接踵而至,最刻不容緩要處理的是,社會對立撕裂的問題,負責民政工作的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率先披露,會派地區民政事務署人員聯絡各方,撫平對立創傷。

    翻查資料,問責官員中最早一批提出擔心香港社會在政治爭議中處於撕裂和對立局面的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當時是十月下旬,即佔領行動即將「滿月」時,張以半杯水形容政改,又指爭取目標的同時,要確保社會不會走向撕裂。

    隨着佔領行動落幕,是時候坐言起行解決問題,首先出招是民政事務局,地區人士估計撫平對立創傷工作,一做就會在全港十八區推展,其中第一波會針對金鐘、銅鑼灣及旺角三個佔領區,即分別坐落的中西區、灣仔和油尖旺區,有人建議內部舉辦類似訴心聲大會,不論正反意見都包容兼備,讓大家齊「消消氣」,惟最治標治本方法都是進行更廣闊、針對各個層面的對話,更進一步可預視甚麼課題有對立情緒正在醞釀,提早向政府對口單位預警。

    佔領行動的事後補救工作有多實效,無人可以「寫包單」作任何保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對立創傷不但未必能夠完全消除,二元標籤愈來愈旗幟鮮明,且愈來愈多。

    最為人熟悉的二元標籤,必然是把政界人士劃分為建制和泛民,而佔中行動概念自去年初提出以來,衍生出更多的二元對立概念,包括佔中和反佔中;黃絲帶和藍絲帶;鳩嗚團和反鳩嗚團,其中黃絲帶和藍絲帶,更引伸所穿的衣飾有該兩種顏色,都可能被視為其中一種政治表態,大有台灣藍天綠地顏色,分別代表支持國民黨及民進黨的味道。

    或者有人認為撕裂對立,最好有各方信任的「中間人」居中協調,但今次佔領事件顯示,除了力促學界十月初不要衝擊特首辦、港府及學聯成功對話兩件事情較有成效外,其他時間都似乎是「神女有心,襄王無夢」,「中間人」難做也。

    或者解鈴還須繫鈴人,正如多名親中人士異口同聲指,各方應總結事件,其中佔領者亦應反省,由此觀之,撫平對立撕裂的創傷工作,球在各方,人人有責。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