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 同一個民調機構,同一個主題,兩次結果差天共地,自相矛盾,為何會出現如斯荒誕的現象,是抽樣方式不同,以致結果出現重大落差,還是問題設計令答案早已寫在牆上?

    真普聯日前公布第三輪政改方案民調結果,竟然出現意料之外的民意走向。對於特首提名委員會應否按「愛國愛港」與「不與中央對抗」等政治原則篩選候選人,支持率為百分之三十八,高於反對的百分之三十六;受訪者反對提委會由四大界別組成的比率,也較首輪民調下跌達十一個百分點至百分之四十二,顯示民意對普選特首遊戲規則,並非一面倒認同反對派各黨各派鼓吹的一套。真普聯召集人形容調查結果「是一個警惕」,又認為這是特區政府「說得多」的結果。

    從來民調結果都是各取所需、各自解讀的數字遊戲,真普聯要落台,當然得堆砌理由自圓其說,把民意取向變化往特區政府臉上貼金,也是突出自己處於弱勢博同情的心戰慣技。不過,對照早前佔領中環行動與今次真普聯就同一個主題進行的投票和民調結果,竟然南轅北轍,這才是咄咄怪事。

    佔中行動在上月元旦日發起全民投票,共有六萬多人參加,三條有關政改的問題,全部錄得九成的贊成比率,其中兩條問題,正是「行政長官的提名程序不應設篩選機制」,以及「行政長官提名委員會的代表性應予提升」。事隔才一個多月,為何民情對政改議題的取向,支持度(贊成)會大幅下滑,倘若全部歸功於特區政府加強發功,成功搶佔政改議題話語權,這種說法會不會太誇張?政府如果如此神通廣大,反對派在輿論導向技不如人,也是無話可說,但恐怕事實並非如此。佔中行動當日提出的三條政改問題,全部採用引導性表述方式,被質疑有怎樣的問題設計,就會得到怎樣的結果。當然,全民投票和民調都是委託同一個標榜獨立的學術機構進行,應該不會為了「遷就」畀錢的立場而對號入座,自毀學術自由清譽,係咪?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