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在今年一月《查理周刊》血案後加強保安,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恐怖襲擊可說防不防勝,當局近日拘捕一名懷疑恐怖分子,使他無法向教堂發動襲擊,幾乎都靠彩數。
剛剛過去的周日,巴黎街頭一名受傷倒地男子求助,謊稱遇劫遭到槍擊,救護人員認為事有蹊蹺,警方介入調查發現這名電腦系大學生應是擦槍走火自傷大腿,順藤摸瓜更在他的座駕和宿舍搜到槍械、彈藥、防彈背心、警察臂章、警局圖則和提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與阿蓋德的資料。事隔幾日,當局才公布這宗案件,並指這名二十四歲疑犯密謀襲擊巴黎附近小鎮維勒瑞夫基督教教堂,他與外部的通訊顯示,他是受到來自敍利亞的指示行事。
這宗案件離奇曲折,按當局公開資料來看,若非這男子意外槍傷自己暴露身份,維勒瑞夫的教堂已遭殃。三個月前,巴黎發生《查理周刊》槍擊案等一連串恐襲,法國自此把警戒提升到最高級別,卻難阻嚇恐怖分子,這些人仍死心不息肆無忌憚,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逾萬軍警守衞著名地標、傳媒機構和猶太教堂等,確實發揮作用,否則恐怖分子也不必轉移陣地,把目光從巴黎轉向維勒瑞夫這些小鎮,並把下手目標從猶太教堂改為基督教教堂。
法國總理瓦爾斯認為國家面臨前所未有的襲擊威脅,當局估計超過一千五百名公民與恐怖組織有關連,其中四百多人正在敍利亞和伊拉克參與「聖戰」,上述被捕男子,其實一早受到情報機構注意,因他曾在社交網絡提到有意前往敍利亞,也在今年前往土耳其一個星期。瓦爾斯更指,這名男子並非單獨行事,而是背後有龐大支援網絡。
瓦爾斯大敲警鐘,很明顯為當局擴大監控和檢控的權力製造有利條件,在反恐之名下,法國推出多項嚴刑峻法,包括禁止公民前往中東,以免嫌疑激進分子參加「聖戰」,在返國後構成更大威脅,但未犯法先受懲罰,明顯侵犯人權,而目前正在國會辯論的間諜法案,當局擴大網上監控等權力,同樣爭議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