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漢莎航空旗下廉航公司「德國之翼」的副機師盧比茨,涉故意將客機撞山,這宗轟動全球的空難,令各界對航空安全水平提出質疑。航空公司對機師健康與精神狀況的監察是否足夠,與個人私隱界線劃分問題息息相關。

空難發生後,一系列「如果」問題湧現:若管理層早知盧比茨情緒或精神狀況有異,早早將他停職,不就可阻止慘劇發生?檢察當局早前表示,在盧比茨家中搜出多張被撕毀醫生假紙,其中一張屬意他在空難當日告假。

德國檢察當局周一表示,盧比茨考獲飛行執照前,曾因自殺傾向於數年內多次接受心理治療;雖然盧比茨往後一段時間以至最近,也有接受治療並獲簽發假紙,但這未有顯示他有自殺傾向或傷害他人之意圖。此外,檢察當局也未能從盧比茨家人、社交圈子和工作環境中,找到任何可解釋其動機的事物,也無法證實盧比茨患眼疾傳聞。

漢莎航空發言人一直強調,從未發現影響盧比茨工作表現的健康問題,稱他百分之百適合飛行,並成功通過所有入職測試和評估。不過,航空公司表示不知道盧比茨接受過心理治療,稱所有醫療紀錄受保密法規管。德國醫療委員會守則列明,醫生必須保密病人私隱,不可向第三者透露其病況,除非獲當事人特別許可,或有理由相信向第三者披露有關資料,可阻止嚴重罪案發生,或助其他人避開人身安全威脅。

有德國國會議員主張,機師等專業人士掌管眾多人性命,應設立專家委員會商討如何應付此類人士患病的問題。不少人擔心,放寬私隱保障藉以強化監管,或損害病人對醫生的信任,進而削弱他們求醫的意欲,或導致更多潛在問題被埋沒,長遠無助維護公眾利益。

維護盧比茨私隱與保護全機人員和乘客,何者較重要?個人權利與大眾利益真的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目前,僅美國和少數地區規定,於駕駛艙當值機組人員不能少於兩人,若這成為國際通例,機組人員將自己單獨反鎖在駕駛艙的風險相應降低。今次空難極為罕見,恐懼情緒觸發過度反應,或令一向行之有效的安全制度失平衡,「為保絕對安全、絕無私隱空間」的監控倡議,扼殺了中間落墨可能。

九一一恐襲後,美國政府利用恐懼心理,建立無孔不入的監控帝國,全美以至全球民眾私隱蕩然無存,情況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