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航客機被擊落事件之後,美國進一步制裁俄羅斯,並要求歐盟跟進。歐盟雖然最終艱難達成一致意見,但內部矛盾與分歧進一步加大,而這正是美國夢寐以求的,為今後更能控制歐盟奠定基礎。

歐盟分歧的焦點在法國對俄軍售問題。英國首相卡梅倫譴責法國售俄戰艦後果不堪設想,任何一個歐盟國家都不應該對俄軍售,法國外長則指摘英國為俄羅斯大亨提供避風港。英法兩國互相攻訐,凸顯歐盟內部在制裁俄羅斯問題上的緊張態勢正在加劇,各國都擔心本國因制裁而遭受損失。

支持嚴厲制裁俄國的,除了英國,還有荷蘭,該國有一百五十多名乘客隕命,是馬航空難的最大受害者,他們還感受到空難現場的屈辱感。中、東歐成員面對烏克蘭的遭遇,有感同身受甚至兔死狐悲的感覺,也追隨美國,要求歐盟加強對俄制裁。

而德國和俄羅斯經濟聯繫較為密切,從俄國進口大量能源,因此對進一步制裁持抵制態度。德國總理默克爾曾發話,要求歐盟各國保持克制。德國的態度是盡量維持上一階段歐盟對俄國的制裁措施。由此看來,馬航空難並不是美歐聯合對俄的催化劑,更不是化解美歐分歧的融合劑。

事實上,美國強迫歐盟加碼制裁俄國,有一個密不可宣的目的,就是進一步打擊德法主導的歐盟經濟。華盛頓擔心德國在美國深陷金融危機之際壯大,並與美國分庭抗禮。奧巴馬曾公開表示不信任默克爾,要求情治部門加強監聽。如果美國今次利用馬航事件中斷德俄的經貿合作,特別是能源合作,不僅對俄國經濟造成沉重打擊,還可以對德國經濟釜底抽薪,一旦德國經濟衰退,政治上必然會出現動盪,默克爾政府對美國的依賴就更深。

離間歐盟削弱實力

金融海嘯之後,美國領導全球的能力大大下降,包括以色列在內的盟國亦「揭竿而起」。華盛頓擔心歐盟國家失控,不再聽從美國的指揮棒,因此利用一切機會削弱歐盟的實力,利用各種矛盾離間歐盟各國,便成為美國對歐戰略的主旨。今次烏克蘭事件亦成為美國打壓歐盟的一個切入點。

馬航事件最悲慘的莫過於機上的乘客及機務人員,一枚莫名其妙的導彈讓他們走上不歸之路,但圍繞討還公義的爭論,各國各懷鬼胎,謀求利益最大化,有哪個國家真心為這些冤魂呼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