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寶鴻非常熟悉上世紀中上環著名食肆所在位置。
好多人對飲食都非常講究,但隨着時代改變,飲食文化同從前大有不同,好多傳統懷舊食品已經失傳。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話以前廚師慢工出細貨,每間茶樓嘅點心都各有特色,煮個生炒糯米飯,真係一路灑水一路炒。依家事事講效率,乜都要快,點心款式千篇一律,歎茶嗰種閒情逸致,亦不復見。

黎偉鴻話飲食業界請人艱難,年輕人寧願去紮鐵都唔入行。

《老港滋味》出版人陳植漢(左)同胡珠分享香港「滋味」掌故。
中華廚藝學院早前搵來一班飲食界老行尊,集結香港唔同年代飲食掌故,撰寫成《老港滋味》一書。當中歷史專家鄭寶鴻對飲食亦有一番研究,仲清楚記得上世紀中上環著名食肆所在位置。佢話以前除咗「星期美點」外,每間茶樓都有自己風格嘅點心。以第一茶樓嘅「雞絲粉包」為例,用新鮮雞肉及蝦餃皮製,包成一個銀包咁款,好睇又好食。
環境污染 鮮味不再
佢又話以前嘅雲吞麵,真係用大地魚同鮮蝦熬湯,依家就以味精取代,食唔番舊時嗰種味道。至於昔日成行成市嘅「大牌檔」,雖然依家搬晒上市政大廈,但佢話都有好處,衞生得嚟一樣可以有「鑊氣」,只係部分人覺得冇風味啫!
新光集團創辦人胡珠就慨嘆,食材除咗受西方影響外,以前季節性嘅食物,經基因改造後,一年四季都可食到,但其屬性及食療價值就因此唔同咗。而環境污染亦令食物質素下降,同一種魚類都可能冇以前咁鮮味。另外熊掌、娃娃魚等被禁後更加難再嘗到。
同場仲有剛結束北角總店生意、米芝蓮食肆大廚黎偉鴻,佢慨嘆業界缺乏新血,年輕人寧願紮鐵都唔做廚師,而好多後生仔學廚純粹當拍拖或消遣,學完冇心做,搞到佢要無所不用其極招聘人手。好似佢其中一個得力助手,就係嚟佢度取外賣時,見對方有禮貌,立即單刀直入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