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推動全球減排之關鍵時刻,現於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力爭促成首份獲發達與發展中國家共同承擔之減排協議,被指威脅全人類的氣候劇變大災難,破壞力可望大大降低。

六月舉行的巴黎航空展聚焦綠能加以和應,航空巨擘波音展出節省燃油的中短程客機737 Max,空中巴士集團則展出全球首架電動飛機E-Fan的原型機,但連同機師只可載兩人,純電能驅動中型和大型民航機,面世之日遙遙無期。事實上,減排再迫切,淘汰石化燃料很難一蹴而就,純電能驅動汽車研發經年才開始普及,純電能客機需投放多少資金和時間研發,實在是難以想像。

能源業界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趨勢,多間石油和天然氣巨企,明明是石化能源領域一分子,看準「轉型」需時欲速不達這點,將自己包裝成不可或缺的減排盟友。與傳統燃煤發電廠相比,天然氣發電廠溫室氣體排放量少百分之五十,而其產能穩定性遠勝再生能源,油氣公司自恃比下有餘,比上也不輸蝕,猛踩本是同根生的煤炭開採業。煤炭業拒坐以待斃,稱新一代煤電廠效率更佳,可將溫室氣體隔離儲存。

一九九七年簽訂《京都議定書》時,能源業界基本上一條心,並無油氣陣營和煤炭陣營之分。目前,全球四成電力來自燃煤發電廠,燃煤發電量增長幅度最大的國家,是發展經濟至上的中國和印度。有趣的是,號稱全球最環保的德國,大力發展再生能源之同時,煤炭消耗量不減反增。日本和南韓陸續有燃煤發電廠落成,新型煤電廠是否真的如此不環保有待查證。

油氣巨擘自抬身價

令形勢更詭異的是,高喊燃煤發電是減排大敵的油氣公司,無不覬覦北極融冰加快帶來的商機,紛紛部署於極北海域勘探能源,與全球減排運動「減少石化能源出土」號召背道而馳。挪威自相矛盾尤其明顯,該國宣布國家主權基金減持煤炭能源投資,另一方面,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於巴倫支海的勘探活動不斷北移,挪威政府更動用公帑挽救北極地區斯瓦爾巴群島的採煤公司,竭力維持在極北地區的影響力。

北極融冰令一直被「封印」的油氣資源變得伸手可及,除了挪威,相信美俄也不會錯過這塊肥肉。在減排刻不容緩呼聲中,油氣巨擘踩低煤炭業自抬身價,成為北極資源爭奪戰轉趨熾熱的另類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