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華夏
  • 從出席閱兵典禮外國嘉賓名單,可大致明瞭中國的戰略環境。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毛澤東的名言,同樣可用在閱兵式上。

    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大閱兵塵埃落定,對此次大閱兵,除了可以作政治、地緣和外交意義上的解讀,還有一重意義,那就是檢驗中國有哪些朋友,哪些敵人——當然,「敵人」在此只是借用,並非毛澤東所說的革命意義上的「敵人」,而是指中國的反對者。分清了敵友,也就大致明白中國的戰略環境。

    此次閱兵,北京向五十多個國家發出邀請,只有日本以及與中國有領土爭議的菲律賓沒有接受邀請,無疑,這兩國是中國現階段的「敵人」,即鬥爭對象。日本不接受邀請,是意料中事,因為中國大閱兵的名義畢竟是「紀念抗日」,在日本看來,閱兵有針對自己的成分,難免渾身不自在。事實上,日本對大閱兵的態度頗堪玩味,從安倍來華參加紀念活動的消息一再變化可知,日本內心很是糾結。而菲律賓拒絕出席,則純粹是和中國鬥氣,白白浪費一個與中國改善關係的機會,可謂枉作小人,毫無戰略眼光。

    真正朋友 亞非窮國

    參加閱兵的第二類國家,屬於非敵非友,這些國家有G7中除日本以外的其餘六國,以及東盟中的越南和緬甸,還有北韓等。此次閱兵,從外界看來,讓中國當局最尷尬的莫過於那些在二戰中站在同一陣線的國家,如美英法等國的元首或政府首腦沒有出席。美國只是派了駐華大使作為總統特使參加,由於中國原本就邀請各國使節出席,派了等於沒派,所以可以看作非友非敵。越南和緬甸雖然派了主席和總統出席,而且還派了代表隊參加閱兵式,規格很高,但考慮到兩國和中國真實的關係,也只能算非友非敵,兩國比菲律賓聰明的是,儘管和中國處得不愉快,最終還是顧全大局。北韓則不用說了,只剩下一個朋友名義而已。

    第三類是生意夥伴。它們是金磚五國中的其餘四國,東盟中的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以及南韓等。「生意夥伴」的含義既包括經貿的,也包括地緣政治的。俄韓兩國雖然都派了總統和方隊或觀摩團出席,最大程度地給了中國面子,而兩國和中國的關係也是近年來最好的,按理應算朋友,但它們和中國交好,其實只是出於各自「生意」上的計算,對中國還有很強的戒心,隨時可能因外界環境和自身處境的變化而變化。

    上述三類之外,可視作中國的朋友,其中又以上合組織成員國和巴基斯坦最給面子。需要說明的是,朋友和生意夥伴,甚至非敵非友,並非界限分明。從這次閱兵來看,中國的朋友圈主要在周邊及亞非的發展中國家,這種情況可能還會維持很長一段時間。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