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突然大幅貶值,全球市場風聲鶴唳,除日圓外,亞洲市場的主要貨幣也跟着下跌。人民幣這次暴跌,令市場關注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會否通過貨幣貶值來挽救疲弱的經濟和出口。

八月十一日,中國央行突然宣布將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一次性貶值近百分之二,創○五年匯改以來最大單日跌幅。翌日人民幣中間價一度又大跌逾百分之三。央行對此的解釋是,十一日公布七月份金融統計數據,在對新數據進行分析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進一步完善的基礎上,造市商進行報價所致。

然而此說未能釋除外界疑慮,不少人認為貨幣當局此舉是為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特別提款權(SDR)鋪路,同時達到振興經濟等目的。今次一次性貶值正值中國七月份進出口數據公布不久,因數據非常不理想,加上其他經濟數據疲弱,迫使央行出手將人民幣貶值。

眾所周知,中國的製造成本正迅速向發達國家看齊,這裏既有土地和人工成本上漲的問題,也有人民幣在過去十年升值過快的問題。

持續貶值 或成趨勢

二○○五年後,人民幣兌美元名義匯率升值逾三成,而實際有效匯率升幅則更為驚人,綜合計算,從最低點到上月,其對全球主要貨幣實際升值幅度接近六成。因此,即使考慮到中國相對競爭力同期也有所上升,但顯然仍不足以抵銷升值帶來的影響,在出口形勢堪憂的背景下,只能通過貶值人民幣,以推動出口恢復和實體經濟回暖。

另外就是人民幣國際化的考慮。隨着中國經濟規模逐漸增大,人民幣國際化的呼聲愈來愈高。目前中國的外匯政策是盯住包括美元在內的一籃子貨幣,然而隨着人民幣國際化日益推進,人民幣匯價正逐步傾向由市場決定。事實上,央行對這次貶值也表態說,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下,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波動是正常的,不僅是中間價市場化程度提高的體現,也是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決定性作用的反映。

從近日的反應看來,國際市場似乎還不適應人民幣這種突然的大幅貶值。美國財政部和IMF在人民幣貶值第二天同時發表評論,後者表示,央行公布的人民幣中間價新機制是受歡迎的舉措,料可允許市場在匯率形成上發揮更大作用。問題在於對人民幣後續走勢的判斷,部分市場人士認為,人民幣將形成趨勢性貶值,也有人認為人民幣不會再大幅貶值,意見分歧,言人人殊。

不管怎麼樣,人民幣這次大跌,意味着長達十年升值期的結束,有機會進入一個下跌軌道。對中國經濟來說,人民幣下跌究竟是福還是禍,還需要時間驗證,現在評估具體成效,言之尚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