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休假結束不久,中央深改組馬不停蹄召開了最新一次會議,一口氣推出七項改革措施。習近平還在會上就改革要接地氣的問題發表了講話,強調要在國企、財稅、金融、司法、民生、黨建等領域,集中推出一批力度大、措施實、接地氣的改革方案,確保改革落地見效。

改革要接地氣,這個提醒確有必要。須知道,在一個官本位社會裏,改革往往是由行政權力一手主導的,改革如果不接地氣,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導致不應有的後果,如改革的方案或措施容易出偏差,甚至可能損害百姓利益,以致改革得不到百姓支持。這些年改革在民間被污名化,就與改革不接地氣有直接關係。

改革之所以不接地氣,歸根究柢,與利益和觀念有關。改革本質上是一種利益再分配,且愈到後來,多數人都得益的改革愈少,利益博弈的色彩愈濃,這樣的改革攤到誰身上都不樂意。在這種情況下,改革主導者如果不沉下心去進行艱苦的調研,或者調研僅是走馬觀花,甚至屁股坐歪了,不從大多數人利益出發,而只為了少數資本和權貴集團利益,改革就不可能接地氣。

嚴格問責 增強透明

另一種情況是改革主導者的觀念出了問題。他們也想為百姓謀福利,至少他們在制訂改革方案時,不是從私心出發,惟他們頭腦中沒有群眾觀念,精英意識太強,認為在關係到國家和地方發展的改革方略的制訂上,不能唯民是從,跟在群眾後頭,在他們看來,百姓多半是自私和目光短淺的,只看到眼前利益,如果凡事聽取百姓意見,以百姓意見來制訂改革方案,改革就會淪為民粹。這種精英意識妨礙他們從群眾中聽取合理的意見,改革也就不可能接地氣。

無論利益還是觀念作怪,一個共同的背景是權力主導社會,這使得有權制訂改革方案或措施的人天然地容易脫離群眾,脫離實際。但也應該指出,現在談到改革不接地氣,都把矛頭對準地方和基層,似乎高層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其實不然,鑑於中國的行政體制層級過多,愈是高層,不接地氣的情況就愈嚴重,最頂層的改革最難。內地近年強調頂層改革,而頂層改革的其中一個關鍵正是防止個別領導閉門造車,不接地氣。

說到底,要解決改革不接地氣的問題,必須從根本上改變權力不受監督和約束的情況。在這一問題得到改變前,可以在改革方案制訂和出台過程中,建立嚴格的問責程序並向社會公開,加強改革的透明度。現在從上到下,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程序規定,問題是公開不夠,透明度不足,只有充分公開、保持透明,讓大家了解改革的真實情況,才能引入外部監督,從而迫使官員不得不去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