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自恃有人救 誰肯捱苦換援助
希臘債務違約危機,令歐元區風雨飄搖。理論上,若希臘退出歐元區,讓其恢復使用本國貨幣並將之大幅貶值,便可避過倒債。問題是,希臘與歐元區經濟密不可分,加上區內不止希臘一國有倒債危機,希臘被踢出局,愛爾蘭和葡萄牙等也可能步其後塵,此一骨牌效應恐令歐元區瓦解。德法等大金主出手挽救希臘,可謂救人自救。
事實上,在一眾歐豬當中,國內生產總值(GDP)分別排名全球第八和第十二的意大利和西班牙,才真真正正的大得不能倒。不過,正因排名低得多的希臘,是最先陷入財困的歐豬,希臘一旦失陷,意大利和西班牙也可能被捲入信貸危機漩渦。是故,希臘瀕臨倒債邊緣,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不會袖手旁觀。
希臘政府已透過削減公務員薪酬和退休金、提高法定退休年齡等措施縮減支出,但與原定滅赤目標仍有一段距離。需要指出的是,正因這些最簡單直接的方式,不足以將希臘從倒債邊緣拉回來,該國得推行更深層次的改革開源節流。不過,無論多完善的立法,若無法貫徹執行,也於事無補。
去年希臘稅收為五百廿五億歐元,比前年多出廿五億歐元,本年三月,希臘一名稅務高官被「炒魷」,理由是他無法增加稅收,政府對打擊逃稅的決心可見一斑。所謂好心做壞事,希臘政府將稅收辦公室數目從二百多個減至七十二個,改用中央電子數據系統,冀能提高稅務單位工作效率,但當局同時削減收稅員薪酬,導致士氣低落。另一方面,有稅務員工會代表稱,不少納稅人支付兩成應繳稅款便逃去無蹤。希臘未能將去年納稅人欠下的四百億歐元「補繳稅款」收回,是誰之過?
再有就是不少行業由勢力龐大的工會掌控,新人入行難比登天,妨礙政府創造就業,而行內缺乏競爭,也令國家難以提高生產力,桎梏經濟發展。一名已退役的軍部藥劑師,稱政府頒布的開放行業立法措拖中看不中用,他因為缺乏人事關係,未能成功向工會取得執照開業。有志創業的藥劑師開店無門,是誰之過?有學者認為,正因歐元區各國本着救人自救的心態伸出援手,希臘上上下下才有恃無恐,放軟手腳。對辛勤工作的希臘人來說,有關言論固然不堪入耳。只可以說,若愈來愈多歐洲國家選擇等運到,西歐富國救得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