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設大躍進 奈何一雨就成災

一場豪雨一場災,入夏以來,內地大城市內澇嚴重,上海、杭州、南昌、北京相繼泡在雨水中,成為汪洋一片。這些內澇擊中了中國城市發展的軟肋,戳破了中國發展的神話。

北京日前一場四小時的大雨,竟然造成全城癱瘓,處處行車如船,而首都機場也變成馬爾代夫,天安門廣場波瀾壯闊,許多地鐵站更成為水簾洞。京城水漫金山,一片混亂。

早在二○○四年,北京也曾出現過汪洋成災慘況,當局當時聲稱會痛定思痛,吸取慘痛教訓,加大對城市防汛特別是城市排水系統的建設、改造力度。但七年過去了,北京仍然禁受不住一場暴雨的考驗,幾十億元的投資又打水漂。這些錢到底花在何處呢?是不是被官員們貪污了呢?

中國現在的城市建設,往往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表面上高樓林立,立交橋飛架,堪與歐美發達國家城市媲美,但城市內在質量與規劃卻落後別人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尤其是下水道,歐美等國下水道使用上百年,可以拍攝槍戰片,可以開「寶馬」房車,而中國城市的下水道只能容納一人爬行,而且還被許多市政管線堵塞。有人說,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良心,連老天爺都無法欺騙,可謂一針見血。

為官一任 禍害一方

城市內澇並不是中國特有,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東京下了一場暴雨,不僅使兩萬多輛汽車受災,還造成八十多人死亡。為此,日本人專門發明了「城市型水災」這個名詞,並採取斷然措施防範災害再次發生:在大阪和東京修建地下河,闊十餘米,長度數十公里,將低窪地區雨水導入地下河,排入海中。日本政府出台的《下水道法》,對下水道的排水能力和各項技術指標都作出了嚴格規定,並硬性規定在城市中每開發一公頃土地,應附設五百立方米的雨水調蓄池。從此,日本大城市告別了內澇的歷史。

日本人將錢花得實在、明白,解決問題也乾脆,但中國人花的都是冤枉錢。做表面文章,是中國官場的通病。拚政績升官,做騷給領導看,基本上成為各大城市市長在官場的最大價值訴求。官員們在公路上可以貼金鋪銀,將政府大樓建成白宮,卻不肯在下水道上增大一點投入,理由很簡單,因為領導看不見下水道。

俗話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現在則變成為官一任,禍害一方。每個官員都想着只要在自己任上風風光光,哪管自己卸任後洪水滔天?一個小小的下水道算得了甚麼,連立交橋、體育館這些關係到百姓生命安全的建築都可以建成豆腐渣,這些官員還有甚麼不敢做?注重表面而忽視質量,注重當前而忽視長遠,是這些年中國城市建設的通病,這些欠債恐怕需要幾十年的再建設才能得到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