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孕婦不治本 按下葫蘆浮起瓢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港府終於與私家醫院達成共識,明年非本地孕婦來港產子的名額定為約三萬五千,比今年少約一萬。其中公立醫院大幅減至約三千四百人,私家醫院則為三萬一千人,與今年數目相若,但少於預期的三萬三千人。

減少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責任主要由公立醫院承擔,私院名額不減反增,屬於意料中事。正如我們一直指出,在限制內地孕婦來港產子問題上,公私營醫療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利益矛盾,公立醫院希望減輕產科壓力,自然傾向減收,但私家醫院在商言商,接收內地孕婦卻是多多益善。如今他們答應維持原狀,不再增收內地孕婦,已經不容易。

其實,即使港府推出限制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措施,也未必可以減輕公院產科的壓力。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承認,自公立醫院停止接受非本地孕婦預約以來,過去兩個月臨盆衝入急症室的內地孕婦人數有所增長。

正所謂,你有張良計,他有過牆梯,不難預料,當局的限制措施落實後,這種情形必然大幅增加,基於人道立場,公立醫院絕不可能「見生不救」。令人擔心的是,這些「急症孕婦」沒有預先登記及產前檢查紀錄,勢必令公立醫院大失預算,不僅擾亂急症室與產科的正常服務,而且隨時可能危及人命安全。

知病之所自起,乃能治之。愈來愈多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二○○一年的莊豐源案,終審法院判決非本港居民在港所生子女擁有居港權,吸引內地孕婦蜂擁而至,由當年的每年數百人激增至去年四萬多人,為公院產科帶來難以承受的重擔。所以,多年來不斷有人促請當局對症下藥,設法糾正莊豐源案的影響。

無奈港府一直沒有正視問題,只是不斷修修補補,見步行步,時而提高內地孕婦收費,時而限制內地孕婦數量,結果按下葫蘆浮起瓢,這個問題表面上解決了,又引起另外一些問題。事實上,避得過初一,避不過十五,港府不願面對莊豐源案的負面影響,則永遠無法解決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問題,只能令問題繼續惡化。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已經成為港府的慣例。近年公營醫療百病叢生,公立醫院烏煙瘴氣,工作環境愈趨惡化,導致醫護人員大量流失,不僅產科服務應接不暇,急症、專科等服務同樣存在人手不足問題。須知道,隨着人口老化日益嚴重,市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有增無減,當局再不推行醫療改革,盡快增加前線人手及資源,公營醫療隨時爆煲,到時,莫非港府又要限制病人求醫?

公營醫療千瘡百孔,已到了不得不正視的地步。人們可以看到,受醫護人手不足影響,將軍澳醫院被迫押後設立產科,天水圍及東涌醫院至今無影無蹤。當香港人也無法得到應有的醫療服務時,港府官員卻在誇誇其談,奢言發展甚麼醫療產業,豈不是荒天下之大謬!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