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香港父母稱孩子的大小二便,大的叫「Poopoo」,小的叫「Weewee」。在小朋友聚集、例如開生日會的場地,聽進耳裏的就是家長說「是不是要Poopoo呀?」「你Weewee咗未呀?」的聲音。

Poopoo我尚能解拆,因為詞語Poop是大便的意思(FYI,其實這詞還有另一個意思是船尾,不是我醒,字典寫的),所以變成兒語時就進化為Poopoo;可是Weewee我還未解拆得到,只知道小便的另一個稱呼是Peepee,這個嘗試解釋,是因為男孩子用來小便的地方是Penis,所以取其頭音小便是Peepee嗎?

但叫做Weewee,難道是因為小便時會發出Weewee聲?知道答案的麻煩告訴我!

近來我在躊躇自己應否改變說法,當譚嬰兒大便的時候,我會說:「係咪便咗呀?」或者「係咪砵咗呀?」前者是意思上的解釋,後者是從聲音上出發,婆婆更會直接對他說:「你係咪開大?」

但當我想到一個畫面:譚嬰兒上幼稚園,要大便了,舉手跟老師說:「老師,我開大。」那就未免過分趣怪了,而如果老師問「邊個要Poopoo?」或者「邊個要Weewee?」他會不明白,甚至會以為「是吃的嗎?」而趕緊舉手。想到這裏時,還是要改口跟他說Poopoo與Weewee這兒童國際通用的語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