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的《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終於出台,但市場反應異常平靜,可謂雷聲大雨點小。今次意見包括從總體要求到分類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國資管理體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強化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等方面提出國企改革目標和舉措。
當中最引起筆者注意的,是意見指會根據國有資本的戰略定位及發展目標,結合不同國有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現狀和發展需要,將國有企業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
商業類國有企業按市場化要求實行商業化運作,以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主要目標,依法獨立自主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實現優勝劣汰。
公益類國有企業以保障民生、服務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為主要目標,引入市場機制,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和能力。如企業被界定為公益類,相信營運難以盈利為目標,這如何有動力去改善效率?
企業罕有高估值
就算是商業類的國企,但主業處於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承擔重大專項任務的商業類國有企業,要保持國有資本控股地位,支持非國有資本參股。這又很容易引發另一問題,因往往社會利益跟股東利益在某程度上存在對立面,屆時企業將要作出取捨,難免順得哥情失嫂意。
以港鐵(00066)為例,上市後政府仍是大股東,現時亦有可加可減機制來定票價,每年票價問題尚且有那麼多爭議。試想內地一些民生有關的壟斷行業如電力、電訊等,就算引入更多民資股東,這類國企仍會是照顧社會利益為先,盈利表現自然難有看頭,股東又怎會願意給予高估值呢?
中國銀盛財富管理首席策略師 郭家耀(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

租/售 | 租 售 | ![]() |
樓盤由squarefoot.com.hk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