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變調 教育公平無期

國家教育部日前就大學招生考試改革作出規定,部分科目將實行「一年多考」。據稱此舉是為了改變「一考定終身」的做法,以減輕學生的壓力。不過,這種隨便改變現行統考制度的做法,其實有違教育公平的原則。

中共建政以來,高校招生制度經歷了重大反覆。上世紀五十年代實行統一考試,擇優錄取,高中畢業生都有機會透過參加統考升大學,但後來引入政治審查,強調階級路線,將大批「出身不好」的考生拒諸校門外。文化大革命期間,高考更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以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方法,在工農兵中選拔大學生。而招生過程片面強調家庭出身,更充斥請客送禮、走後門的醜聞,成為國際大笑話。

內地憲法明文規定,公民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但事實證明,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這種憲法賦予的權利受到無情踐踏,大學招生成為特權階層維護特權的工具。一九七八年恢復高考制度是一次撥亂反正,鄧小平親自審定「自願報考,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招生政策,對考生只看個人表現,不問家庭出身。這一改革糾正了左的錯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首度實踐了教育公平的觀念。

分數面前 人人平等

三十年來,高等學校招生基本沿用這一做法,令大學能夠培養改革開放所需要的人才。但近年來,有關方針卻不斷受到挑戰,某些人打着「反對一考定終身」的旗號,千方百計推翻統考制度。他們以「鼓勵學生全面發展」為藉口,引入各種加分制度,如此絞盡腦汁,巧立名目,無非都是利用手中權力,用非正當手段將子女親屬捧進大學,此舉嚴重損害教育公平與社會正義,理所當然引起公憤。

其實「一考定終身」起碼體現了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令來自低下階層的學生也有機會透過自己的努力進入大學,進而成為對社會有用之才。當然現行招生制度也有不足之處,需要改善,但這種改革決不能違背教育公平的原則。反觀教育部提出的所謂「一年多考」,在目前官場腐敗背景下,容易為某些人提供作弊機會,如果不作周密考慮匆匆推出,勢必令高考制度淪為官場腐敗的犧牲品。

古代的科舉制度實踐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令無數窮人子弟透過寒窗苦讀出人頭地,這是封建王朝得以長期穩定的重要條件。而現時的高考統一考試制度,其實也是社會穩定的保證,若貿然推翻,堵塞低下階層孩子的出路,勢必引起社會動盪。箇中道理教育部諸公無理由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