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密歇根大學政治學教授英格爾哈特在其著作《現代化與後現代化:43個國家的文化、經濟與政治變遷》中指出:民眾對政治體系當前運作情況的滿意程度,與穩定民主政治之間的關係並不大,但是他們整體上對個人生活的滿意程度,卻是民主政治強有力的標誌。整體上對個人生活的滿意程度比對政治體系的滿意程度,更能反映穩定的民主政治。
從其陳述揭示,穩定民主政治的重要準則,就是民眾對個人生活的滿意程度。將這個原則對照香港,以佔領行動、雨傘革命爭取民主,造成民眾對立、人群撕裂,親人、朋友、同事因為理念相左反目,民生受到困擾,經濟帶來衝擊,個人生活滿意程度怎會高?這樣的民主運動談何成功?
有政客標榜,有真普選才算得上有民主,才有港人的福祉。且別說市民根本不知何為真普選,西方多種民主模式,香港不能生搬硬套,說到底,就普選特首,這些政客的真實政治意願,無非是想把自己人送上特首寶座,這個人還要是不與中央同心同德、能保障香港獨立於中國政治體制的人物。若這政治意願得逞,香港必日漸政治疏離中央,而經濟拒與內地融合,就像「民主阿婆」陳方安生在位時港中拒融合的狀況,一旦如此,經濟不但沒前途,民生也不會好起來,市民個人生活會滿意嗎?民主抗爭目的如此,香港談何福祉?
陳穎柱 傳媒人